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風俗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_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冬至的介紹含義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不僅僅是農歷24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一個比較大的節日。
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和家里人一起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就會慢慢開始回升。
冬至在月頭什么意思: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從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如果冬至這個節氣發生在農歷的月初的前幾天,那么這個冬天在冬至到大寒是一個比較寒冷的冬天。”
這是好長時間人們經過天時地利人和總結下來的經驗之談,也符合從古至今的氣候變化。在古代,人們不像現在這樣,可以通過技術來測試每天的天氣。特別是農村人,種地都是靠天吃飯,掌握好天氣變化和規律,對于農事來說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古時候的勞動人民通過對以往年份天氣規律,總結出很多關于天氣和節氣之間的關系,從而判斷之后的天氣會怎樣的變化。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意思是說,冬至如果是趕在十一月的上半旬,整個冬天都不會太冷,因為農村人明白,冬在頭將是一個溫暖的冬天,可以賣了被子換頭牛。
不過一個冬天也不可能天天都是陽光明媚,那樣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沒有冬天了,北方人也不喜歡四季不分明,一點兒不冷對人和動物都是不好的。所以大寒年夜交,最冷的日子就留在那春節前后的那段時間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