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的特點和風俗是什么
冬至節氣的特點和風俗是什么
冬至節氣的特點和風俗如下:
天氣寒冷 。冬至是冬季的開始,氣溫逐漸下降,天氣變得越來越寒冷。
晝短夜長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這一天的日照時間只有不到9小時。
陰氣盛 。冬至節氣是陰氣最盛的時候,是陰陽消長的分界點。
進補時節 。冬至時人們會吃一些有營養的食物,比如肉類、雞蛋、核桃等,以補充體內所需的營養。
祭祀祖先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換的時刻,因此這一天人們會祭祀祖先,以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感激。
吃餃子和湯圓 。在中國北方,冬至這一天有吃餃子的習俗,象征團圓和富饒。南方則有吃湯圓的習俗,代表團團圓圓。
洗冬泳 。在一些地區,人們會選擇冬至這一天進行冬泳,以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
懸掛燈籠 。在冬至期間,家家戶戶會懸掛燈籠,象征光明和吉祥。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義
含義一:傳統祭祖節日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含義二:二十四節氣之一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太陽黃經達270°,于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含義三:寒冷的冬天來臨
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寒天。
冬至有什么說法
冬至了就意味著正式進入冬天了,在這一天北半球將進入一年中白晝最短的時候,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冬至景象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于后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柜床燈的后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后收藏起來,留給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生的生物,冬至時節,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鹿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