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天
7月3日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天
當地時間7月4日《國會山報》報道,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7月3日是地球上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
報道稱,根據緬因大學的分析數據,地球表面以上2米的全球平均氣溫在7月3日達到62.62華氏度或17.01攝氏度。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球學家羅伯特·羅德表示,極端高溫是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氣候模式的結果,厄爾尼諾氣候模式可能導致美國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區變得比平常更溫暖和干燥。羅德警告,預計在接下來的一個半月里將會出現更加炎熱的天氣。
厄爾尼諾將至,2024將有極端高溫
早期預測表明,厄爾尼諾現象將于2023年晚些時候回歸,加劇了全球極端天氣,并使地球上的平均溫度“極有可能”整體升高超過1.5攝氏度。迄今為止,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2016年,同樣是由一場厄爾尼諾現象推動的。
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是許多地區天氣逐年變化的最大原因。在拉尼娜現象發生的年份,東西太平洋的貿易風更強,將溫暖的地表水推向西,在東部形成更深、更涼爽的水。當信風減弱時,厄爾尼諾事件就會發生,使溫暖的海水向東蔓延,導致全球氣溫上升。
國外科學家表示,與西太平洋接壤的國家,包括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都將會經歷更炎熱、更干燥的環境。
由于厄爾尼諾現象涉及太平洋大片地區的變暖,它們往往會將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提高約十分之一。它可能會將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推至創紀錄的高點,特別是在厄爾尼諾現象形成后的一年。
鑒于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居高不下,地球正在迅速變暖,而且對于地球來說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大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即使是溫和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可能意味著世界將經歷創紀錄炎熱的一年。
科學家預計2023年將比2022年更熱,2022年的全球數據集是有記錄以來第五或第六熱的一年。但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北半球冬季,其加熱效應需要幾個月才能感受到,這意味著2024年更有可能創下新全球溫度記錄。
今年冬天會是暖冬嗎?
在厄爾尼諾出現的年份里,我國出現暖冬的概率較大。但需要提示的是,所謂暖冬,是指整個冬季的平均氣溫比常年平均值偏高,并不意味著不會出現寒潮或者極寒天氣,大家仍然需要做足防寒準備。
什么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暖流,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
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范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拉尼娜現象有時會緊隨其后。
厄爾尼諾會有什么影響
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干旱,東北易出現冷夏。比起單純的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更容易引發危險。
1、臺風減少。西太平洋熱帶風暴(臺風)的產生次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次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2、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于中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北方地區夏季容易出現干旱、高溫,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近百年來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次年。
3、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