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詞新語”更好記錄時代脈動(新語)
|
小采
當下,部分任意拼接語言文字的行為也帶來了消極影響。總體來看,目前社會上語言文字不規范使用的現象大致可分為4類,并反映在“形、音、義、述”4個方面。脫離字理、強拆字形的“文字新解”,不利于漢字文化的傳承;過度拼音化的“語音思維”,不利于漢字表意特征的維持;脫離基本意義的“新義”常有出現,不利于高效順暢的人際交流;過度依賴表情包和網絡熱詞,不利于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語言風格的塑造。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有言:“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如何使用語言文字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更關乎文化的傳承與民族的認同。從倉頡造字到甲金篆隸楷,語言文字代代相傳,凝聚了先人的無數心血。我們應保持語言文字的規范性,強化對各類新媒體語言文字使用的引導,建設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環境,構建更加和諧有序的語言文化生活。
語言文字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經濟資源、安全資源和戰略資源。我們要加強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建設,完善多層級語言文字規范標準體系,做好語言文字規范標準的發布實施、推廣宣傳、咨詢服務等工作,提升全社會語言文字規范化水平。相信通過努力,我國語言文字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加強,能更好滿足社會的語言文字應用需求,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助力堅定文化自信和中華文明傳承發展。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人民日報》(2023年11月23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