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少年成長記(為夢想奔跑)
休息的間隙,李偉杰將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他從小看村里的舞獅隊表演、打擂臺,就愛上了醒獅。稍大一些,就跟著老師傅們學習。2016年,李偉杰和5個伙伴一起組建醒獅隊。
困難比想象的更大。初創之時,李偉杰和伙伴們只有一腔熱血。父母親友不理解,演出收入微薄,團隊運營一度舉步維艱。而漂移下樁、高樁、掛樁甚至走鋼絲等高難度動作,離不開日復一日的訓練,受傷更是家常便飯。
如何破局?
“廣東各地都有很多頂尖的舞獅隊,東莞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必須做一些更年輕時尚的東西。”于是,他們在獅頭上做文章,在傳統的刀紋、火紋之外,加上潮流元素。隨著比賽獲獎、上臺演出,這些別具特色的獅頭擴大了辨識度。
如果將傳統醒獅和電音、燈光融合起來,效果會怎么樣?一次偶然聊天,讓李偉杰“腦洞大開”。
將舞獅與蹦迪、街舞相結合,用電音代替鼓點,創新醒獅表演樣式;和品牌商家合作,錄制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宣傳影片;運營平臺賬號,將舞獅技巧、醒獅表演分享傳播;登上地方衛視的直播舞臺,以“舞獅+舞蹈+說唱”的形式,展示國潮醒獅魅力……從一開始的6人到現在的70多人,這群95后敢于挑戰、敢于創新,為這項非遺注入了新的熱情與活力。
除此之外,李偉杰又將目光鎖定到潮玩領域。同比例縮小的醒獅,如何呈現獅子眼部的精氣神;醒獅外表的獅毛,如何逼真地雕刻出來……得益于東莞深厚的制造業底蘊,李偉杰團隊制作醒獅文創的想法得以實現。“希望通過文創的形式,更好地將醒獅這項傳統文化更好地宣傳出去。”李偉杰說。
同時,為了讓嶺南傳統民俗活動和國家級非遺更好走進年輕一代,滘聯社區還引入本地企業,免費為醒獅少年們提供了一個訓練基地,并打造成一座少兒研學的實踐基地。每到周末假期,都有不少中小學生前來,感受醒獅的獨特魅力。
從不被周圍人理解到逐漸出圈,再到收獲越來越多的認可,這更加堅定了李偉杰的看法。“只有找到傳統與潮流的契合點,才能讓醒獅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從而更好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李偉杰說。
《人民日報》(2023年11月23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