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少年兒童走進藝術世界的橋梁(金臺隨筆)
|
小采
從送錢、送物,到送教育、送藝術,我國社會救助體系不斷走向成熟。“藝術護照”的探索,正是救助理念轉變的產物。困難家庭之困,除了物質上的困頓,往往還體現在發展機會缺乏、發展能力不足、精神貧困等方面。救助不僅要解一時之困,還要為未來發展賦能。創新社會救助的內容、方式,既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才能幫助他們更好走出困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要求“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護照”項目正是社會救助從生存型向發展型、從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復合式救助轉型的一種生動探索。
“藝術護照”課堂上暢想“詩與遠方”,離不開課堂外的多方考量、多方參與。除了當地民政部門的資金支持,上海藝術品博物館的優質藝術資源、專業社工師資、志愿者隊伍,與藝術類院校的對接,都為項目順利開展提供了支撐。這樣的模式,為更好開展社會救助提供了啟示。今天,社會救助的需求越發多樣化,從物質保障到生活照料,從精神慰藉到心理疏導,從能力提升到社會融入,只有動員多元主體、多方力量廣泛參與,進一步拓展服務內涵、提升服務效率,讓更多類似“藝術護照”的探索涌現出來、良性發展,才能讓社會救助更精準、更溫暖、更持久。
藝術對人意味著什么?“藝術可以讓人心靜,還可以在不經意間發現自己的熱愛。”一位受助小朋友的回答,是對“藝術護照”項目的回響,是對助人自助的生動注解,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一個孩子心中輝映的光芒、注入的力量。
《人民日報》(2023年12月04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