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深度融合,內生動力須增強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實現“三個第一”的最佳結合點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實際中,三者之間還有一個如何轉化的問題。只有將“人才第一資源”的能力有效地轉化為創新這一“第一動力”,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也只有與創新這一“第一動力”、科技這一“第一生產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人才“第一資源”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如何實現這“三個第一”的有機結合?其最佳結合點正在于產學研深度融合。
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將科技、人才、創新的供給方和需求方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并通過相互融合,達成同時實現“三個第一”的目的;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將科技、人才、創新三者之間的相互轉換有機地連接在一起,確保了“三個第一”之間的相互轉換由可能走向現實;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將科技、人才、創新所涉及的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相關主體組成了一個新的系統,以系統的整體性推進“三個第一”的有機融合。
當前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弱項和短板
當前,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弱項和短板,集中表現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內生動力不足。
一是“產”的主體內生動力不足。表現為:有些企業不愿或被動地參加當地的產學研合作或技術創新聯盟;有些企業對借助產學研合作獲得技術突破的信心不足、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企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彰顯,從而缺乏主導作用與話語權。
二是“學研”的主體內生動力不足。表現為:有些高校、科研機構將產學研合作項目簡單地作為橫向項目對待,在科研評價、人才評價中權重較低;盡管在職稱評審方面,近年來新增了社會服務型的副教授、教授,待遇與學術型人才大體一致,但參評者和相關方總感覺這類副教授、教授的含金量不高。究其原因,在于有些高校、科研機構及其科研人員對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意義認識不足,對于以科技自立自強為現代化強國提供戰略支撐的重要性還存在認識偏差。
三是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和機制所形成的內生動力不足。表現為:參與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企業從中得益不多,甚至只有付出,而沒有明顯收益;高校、科研機構往往不愿意毫無保留地將知識或技術轉讓給企業,而企業在科研成果創效后也不愿意更多地與合作單位分享,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創新和收益之間的關系尚不夠明確,與之相配套的激勵機制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完整構建。這也是產學研實現深度融合的重要障礙。
以“三個第一”增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內生動力
企業是先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第一生產力的主戰場,是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的用武之地,是產生創新第一動力的一大主體;與此相對應,高等教育是形成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是培養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力量,是產生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源泉。而正是產學研深度融合,將企業與高等教育有效地連接在了一起,將“三個第一”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進而以系統的方式形成科技、人才、創新互為循環、互為促進的巨大系統效應。因此,在增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內生動力方面,必須堅持以“三個第一”為引領,引領企業主體地位與主導作用相匹配,增強企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內生動力;引領高校、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加深對產學研深度融合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其投身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內生動力;引領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體系的優化和改造,增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所形成的內生動力。
堅持以“三個第一”引領企業主體地位與主導作用相匹配,增強企業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內生動力,就是要站在“三個第一”的戰略高度,不僅在思想上對企業的主體地位認識到位,而且在行動上對企業真正發揮主導作用的做法落實到位,使兩者完全相匹配。
堅持以“三個第一”引領高校、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加深對產學研深度融合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其投身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內生動力,就是要從“三個第一”實現有效轉換的深度、廣度著手,深化各方對產學研深度融合重要性的認識,破除一切阻礙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機制體制障礙。
堅持以“三個第一”引領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體系的優化和改造,增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所形成的內生動力,就是要深刻把握好“三個第一”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內在機理,從中尋找到優化和改造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體系的方法和路徑。當務之急,就是要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篩選機制、企業家介入機制、管理機制。
(作者:張堅強,系江蘇科技大學中國船舶工業工程師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副研究員;謝忠秋,系江蘇理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