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的風俗特點
“冬至圓”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2、吃燒臘與姜飯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燒臘,冬至這天,曬制好的燒臘就成為兩廣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歲。冬至日,吳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飯”的習俗。
3、吃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
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4、吃餃子
在中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中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5、馬扎爾人的卡拉瓊日
卡拉瓊日這個節日在哈薩克斯坦被稱之為納爾圖甘日(Нарту?ан),在中國被稱之為冬至日??ɡ側毡徽J為是最古老的歐亞文化習俗之一。這天白晝時間最短,日影時間最長,卡拉瓊日過后白晝開始變長,日影縮短,這一段時期將一直持續至3月的納烏魯茲節。
因此在這天,古代的突厥人會聚集在一起,點燃巨大的篝火,慶祝漫漫寒夜的結束。點燃篝火的另一個文化象征含義,在于通過火焰的溫暖,戰勝寒冷的長夜。
時至今日,馬扎爾人仍然延續著慶祝這一節日的傳統。根據古老的突厥語言,他們將這個節日稱之為“卡拉瓊”。根據節日傳統,匈牙利各地都會點燃巨大的篝火,舉辦盛大的晚會。
6、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圖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八 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天文歷法
冬至日的太陽直射情況冬至,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點,這是地球赤道以北地區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中國位于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是什么季節的節氣
冬至是冬季的節氣,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
冬至節氣是第幾個節氣
冬至節氣是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
冬至節氣有什么特點
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實際上,由于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后。
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四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