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時節的來源和意義
古代的人覺得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日子,所以人們往往會在冬至這天,進行祭祖,家庭聚餐等活動。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就快要過年了,二是說明冬至和過年差不多,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時候,冬至是很重要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冬至這天,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則要向父母長輩祭拜,現在人們依舊遵循著祖輩們留下來的傳統,在冬至這天祭拜祖先,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還有吃餃子,吃羊肉等習俗。
什么是冬至
冬至是24節氣之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理論是上是最冷的一天,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這一天過后也就預示著真正的寒冬就要來臨了。
在古代,人們都把冬至當成一個大節來過,所以這一天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冬至這個節氣,到了周朝這個節氣就變成了一個節日,在這一天會舉行很多的祭祀活動。
祭祀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朝,后來因為祭祀有專屬的節日,所以就不再在冬至這一天祭祀了。大家只在冬至這一天吃一些傳統食物,以此來慶祝這個團圓的時刻。
在古人們的思想中冬至這一天是不能出遠門的,因為這一天是冬天的象征,是年末,一家人必須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一段團圓飯。而且過了這一天之后你就會迎來大雪天氣,而且河面上全是冰,非常寒冷。
冬至的含義
冬至節氣的含義,并不是說冬至節氣到了,冬天也就到了,因為冬至的“至”并不是到了的意思,而是指極致,盡頭。古人對冬至的解釋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在古代的時候,冬至不只是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因此冬至也俗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是因為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一直以來都是24節氣之首,所以最早的時候冬至就是我國的新年。
冬至吃什么食物
1、餃子
冬至到,吃水餃!餃子是冬至不能少的食物之一。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很多地方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湯圓
關于冬至日的飲食,南北方習俗不同,北方通常要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則有吃湯圓的習慣。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3、雞蛋掛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吃冬至面是安徽北方過冬至的習俗。“冬至面”,俗稱“掛面”,是面食其中之一,系當地人傳統手工制作而成。手工掛面制作非常講究,均以上等小麥為原料,配以精鹽、雞蛋等天然原料,經過和、醒、盤、掛、拉等8道工序,伴隨半天時間的運作最終成型。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4、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2023年冬至后幾天開始數九
2023年冬至當天開始數九,2023年12月22日是冬至,當天也是數九的第一天。數九又被稱為冬九九,是我國民間一種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如期的方法,其中“三九和四九天”是數九天中最冷的時候。數九即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說法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在冬至后的第一個壬日開始計算數九才是正確的算法,故“九”在每個年份中具體日期是不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