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
友誼使者穆言靈、大國工匠張連鋼,感動中國人物總能令人感動,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優選1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1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這歷史長河中,也不乏有青壯年,甚至是老人、兒童,觸動著我們的心靈,撥動著我們的心弦,感動著每一個人的內心。
在這些人當中,有“家在玉麥,國是中國”的央宗、卓嘎;有“透支自己,也要讓人生發光”的黃大年;還有“用鋤頭、鋼釬、鐵錘、雙手耗盡30年鑿出9400米‘生命渠’”的王大發……
最讓我感動而心生敬意的.,是消防英雄——楊科璋。
楊科璋是一位消防員,他在一次消防事故中從大樓救到一個小女孩,卻在返出時,由于煙霧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
在楊科璋向下墜落的地方,即將修成電梯,道內十分狹窄,容易附著、攀爬,但楊科璋沒有,他緊緊地護住懷抱中的小女孩,最后墜入黑暗,獻出了自己年僅27歲的生命。
“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你護住了懷抱中,最珍愛的花朵”,楊科璋的精神讓我們感動。
“你在時,如熾烈的陽光,你離開,是燦爛的晚霞。”雖然楊科璋已經走了,但他舍己為人的精神卻留在我們心里。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2
王寬:君子抱仁義
【頒獎詞】
重返舞臺,放不下人間悲歡,再當爺娘,學的是前代圣賢,為救孤,你古稀高齡去賣唱,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臺上,你蒼涼開腔,臺下,你給人間作榜樣。
【人物事跡】
鄭州戲曲圈里有這樣一位老藝術家:臺上兢兢業業唱好戲,臺下盡心盡力做善事,戲迷們夸他是德藝雙馨的好人,他就是74歲的王寬。1998年退休后,王寬夫婦陸續收養了6名老家的孤兒。為了供養這些孩子吃飯穿衣、讀書學藝,王寬決定放下自己國家一級演員的身段,去茶樓賣唱,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臺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
但王寬依舊堅持每天騎著自行車,一家一家茶館地跑,常常晚上六七點就去了茶館,等到天亮才回家。后來為了能夠讓更多人點他的戲,王寬又學起了川劇變臉。如今,王寬夫婦苦心撫養的幾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兩口卻還在堅持資助老家的孩子。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辦起一個孤兒藝校,發揮自己的特長和余熱,讓這些孩子學到一技之長。王寬老師用他的行動向大家傳達愛的意義。
特別致敬:抗戰老兵和愛國僑胞
【人物事跡】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9.3”閱兵式上,贏得最多掌聲和最高敬意。他們是歷史,也是現在。他們中既有抗日戰爭的親歷者,也有抗戰老兵的后代,還有海外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當300余名抗戰老兵組成的乘車方隊經過____________城樓時,蒼蒼白發,熠熠勛章,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顫抖的軍禮表達著對祖國強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們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衛國之路的勇士,在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后,他們依舊對國家和民族懷抱拳拳之心。和抗戰老兵群體一樣,在抗日戰爭的烽火年代,海外華僑華人或是組織抗日救亡團體,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戰,或是直接回國參軍,愛國僑胞們眾志成城,筑起一條堅不可摧的血脈長城。積淀在他們身上的赤子情懷和文化血脈,將助推整個中華民族走向共圓“中國夢”的未來。在這里,我們向抗戰老兵、愛國僑胞兩個群體特別致敬,不僅是為了重溫歷史、緬懷先烈,更重要的是,傳承他們為民族盡忠義的擔當。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3
這是我第一次在“六一”時期觀看一部真實感人的電影,這一件件真實的事情都深深地打動著我。
在這些故事中都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人物,有朱邦月、卓琳、阿里帕、沈浩、李靈、翟墨、陳玉蓉、張正祥、坦貝肯……這些人物里,在他們每個人身上,都發生了一些感動中國的故事。
令我最最難忘的一件事就是一位校長,為了辦一所學校,把父母的二十多萬元錢全部用上了,學校沒有辦多久,但這位校長已經拿不出錢來發給老師的工資了。為了不讓這所學校關閉,校長把家中所有可賣的.東西全部賣了,始終沒能支持多久,校長拼命賺錢,就為了這些孩子,本來學校只有三四十個學生漸漸成了三四百學生,校長與學生已經很親密了,有時候,校長也會問問學生如果學校關了,他們會怎樣……學生們每次都說不會,這對校長來說很困難,校長在學生們上課期間,有時候在下午放學后在城里一條一條的街上收別人不要的書,有時,人們會說這個女人,臉皮好厚,也不怕被人取笑,說什么的都有。但校長不會告訴他們,她是校長,面對這樣的挫折,有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但她沒有,她堅持著,回到學校了,校長把書拿給孩子們看,為的就是要同學們的課外知識也不比城里學生差,這位偉大的校長就是李靈。這位校長27歲,看上去比年齡要大,但在同學們的心里,她永遠是最美麗的,一切都從山村開始,從識字和算術開始,為了讓孩子們課外閱讀豐富,在街上收別人不要的書,面對一次一次的恥辱,她堅強永不放棄,為了建立一所學校付出了這么多,你做得到嗎?
教師,一個神圣的名字,她將我們帶入一片神圣的天地,她是一根蠟燭,在人們心中永遠不滅,她在同學們心中永遠最美。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4
邰麗華,這位無聲的天使,她沒有一句豪言壯語,卻用她自己獨特的語言為國家贏得了巨大的榮譽;邰麗華,這位“美與人性的使者”,她沒有驚天動地的聲音,卻用最美的舞姿震撼了世界,感動了中國;邰麗華,這朵無聲盛開的鮮花!看完她的故事,我的心怎么也平靜不下來。一閉上眼,滿腦子就都是她的身影,使得我一次又一次打開書本,一遍又一遍讀她的故事,一回又一回被她感動,為她折服。
特別是當我看到:當她在排練廳里跳得汗流浹背時,老師仍然皺著眉頭,好幾次老師都因失望,摔門走了,把她一個人留在空蕩蕩的練功房里。邰麗華感覺自己的信心被撕成無數碎片……我的心頓時也像被一雙無形的手撕成無數碎片,我為她而感到絕望,為她而感到傷心,為她而感到不平,為她而感到……卻不料雖然邰麗華在無助與自責中沉默了一段時間后,逐漸平靜下來,決不放棄,繼續練習,練習,加倍地練習,反復地練習……哪怕昏倒,哪怕傷痕累累。一直到舞蹈的韻律漸漸滲透到自己的血液中。看到這里,我真的驚呆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這是一種何等的毅力!聯想到自己,平時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一時學不會,老師或家長稍有不滿的神情流露。我要不就是生氣,要不就是破罐子破摔,從不肯好好反思自己。比比邰麗華,我滿心慚愧。她是一個聾啞人,卻如此堅強,如此執著,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向她學習!
自從暑假開始讀了《感動中國》,邰麗華似乎就一直伴隨著我,影響著我,當我在游泳池里游得精疲力竭,老師還要我苦練蝶泳時,我恨不得要打退堂鼓時,邰麗華練功房里不停旋轉的'身影就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頓時信心倍增,認真地學,刻苦地練,終于掌握了蝶泳的要領。
當我在鋼琴練得心煩意亂時,想到邰麗華汗流浹背,傷痕累累的模樣,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堅持下去。彈!彈!彈!我終于順利通過了鋼琴六級考試。
我自己也沒有想到,邰麗華對我的影響會這么大。
感謝《感動中國》,感謝邰麗華。我深深體會到:一本好書對人們的影響是多么的大!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5
今天,我看了《感動中國頒獎晚會》,里面有很多讓我動的人和事。有熱愛祖國的科學家錢偉長爺爺,有三次進入火海救人的英雄教師王茂華和譚良才,有最美的洗腳妹——劉麗……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獲獎者洗腳妹——劉麗,她出生于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因為家里貧窮,沒有讀多少書,所以沒有找到好的工作,她立誓:要讓更多沒有錢的孩子讀到書。在工作和生活中劉麗省吃儉用,連一件漂亮的衣服都舍不得買,更別說化妝品了,但是她卻把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大部分都捐給了那些貧困的孩子,幫助他們安心讀書。我以前一直認為捐錢幫助別人都是一些有錢人做的事。而一些生活不富裕的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怎么會長期捐錢幫助別人呢?看了劉麗的故事,我很感動,她讓我知道了世界上還有這么偉大、無私的人,在感動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幫助別人跟錢的多少沒有關系,而是看你有沒有愛心。
劉麗的故事讓我想起了一首歌:只有人人獻出一份愛,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6
我最敬佩的是“最美媽媽”
吳菊萍,不為別的,只為她可以用寬大的胸懷去保護那一個弱小的'生命。她是平凡的,但是她又是不平凡的。也許那時她只用在圍觀的人群中著急的喊著,根本不怕也可以說不在乎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她只是用雙手來保護這個只有兩歲的小孩,她曾淡淡地說:“我是個普通人,終究還要回到普通的生活中去。”但是誰可以像她勇敢地做出的這么“普通”的事呢?
我不禁想到,如果是我在現場,我也許不會沖上前,抱住那個小孩,而是把自己當做觀眾在那著急的喊著,根本不敢也不會想到抱住那個小孩。從
10樓飛速掉下來。其中,吳菊萍媽媽到底承受了多大的重量?誰也不敢想象。但可以確認的是那肯定是吳菊萍的幾倍,甚至更多。
這樣的媽媽,難道不應該讓我們敬佩嗎?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7
氣動力是飛機設計的靈魂,空氣動力學的發展推動了飛機的跨代發展。我國開始飛機設計之初,氣動力設計方法和手段完全空白。蘇聯在當時對我國進行的援助僅限于制造,關于設計方面的技術堅決不提供。
顧誦芬參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項挑戰,就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他在大學學的是螺旋槳飛機,現在需要設計噴氣式飛機,而且徐舜壽提出要采取兩側進氣,不能用機頭進氣,國內沒有先例。
當時聽說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的國外文獻,他便動身從沈陽來到北京,借一輛舊自行車,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錄資料。他潛心學習研究國外資料,最終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參數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氣動布局設計。
顧誦芬隨后又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飛機氣動布局設計,建立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初教6飛行品質出色,為我軍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飛行員。
一刻不停,顧誦芬轉身又投入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研究。當時國內一無超音速風洞,二無工程適用的數值計算能力。他依靠扎實的理論功底,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實現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計算、試驗與試飛的閉環。他所創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至今仍被國內飛機設計采用,為后續殲擊機設計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8
顧誦芬對航空的興趣始于燕京大學附屬小學讀書時期。當時,哥哥顧誦詩就讀于市區里的崇德中學,學校里的學生用硬一點的紙板做滑翔機,用橡皮筋彈射。哥哥把學校里做好的滑翔機拿回家里,帶著弟弟顧誦芬在空曠處放飛。在天空中翱翔的飛機模型吸引了年幼的顧誦芬,他以極大的興趣與哥哥一起開始制作,一起在外放飛。入讀中學后,他又從父親那里得到了一本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傳記——《一個飛機設計師的故事》。這是蘇聯飛機設計師雅科夫列夫的自傳。
“1937年七七事變,有天早上把我炸醒了,日本飛機排得很整齊往西邊去,緊接著就是炸彈響。1939年我們到上海,二戰快結束的時候上海(日軍駐地)經受了美國飛機的轟炸,所以我知道二戰美國人之所以占優勢,就是他們的空軍厲害,所以航空非常重要。”
不久后,顧誦芬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1951年,顧誦芬大學畢業。因為抗美援朝,我國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上級組織決定,這一年的航空系畢業生要全部分配到中央新組建的航空工業系統。面對母親的不舍,懷揣著航空夢想的顧誦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車。與他同一批的畢業生都被分配到飛機設計和航空技術研究部門,唯有他被留在了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機關。一心想設計飛機的顧誦芬,因此還有一點小小的不開心。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9
何玥,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她生活在廣西桂林,是一個小學生。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11月腦死亡。當她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三個月時,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父母聽到她這個決定時,驚訝不已,甚至還責罵她。但是在她死后,家人還是決定完成何玥的遺愿。她的兩個腎,被送到解放軍第181醫院,捐給了兩名尿毒癥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患者。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一個品學兼優、有愛心的好孩子,還把自己的獎學金,捐給需要幫助的人。
為了給何玥治病,父母已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債務,但為了完成女兒的遺愿,他們拒絕了器官捐獻的補貼。他們想以最美的方式,實現女兒的最美愿望。
《感動中國》組委會是這樣評價她的: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閃亮把人間照亮。
看完這個感人的故事,我反復思考:一個十二歲的花季女孩,能有如此的堅強、勇敢和心胸,面對如此殘酷的人生,還能做出這樣的壯舉,為他人著想,實在讓我感動,讓我佩服。我反復問自己,我與她同齡,卻經常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而沒有她那樣的寬容和大度;我反復問自己,我與她同為獨生子,卻只想著父母和別人能為我做什么,而沒有像她那樣處處為別人著想;我反復問自己,我與她同為中國人,為何我如此渺小,她卻如此偉大。因為她有一顆善良、無私、偉大的心。我們應該向她學習、向她致敬!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10
今天,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了《感動中國》度人物頒獎會,看了以后,我非常感動。
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教師張玉滾。教師張玉滾是山里走出的孩子,讀完師范大學后本來要去外面闖蕩,可是他兒時小學的校長卻親自找上門來,想讓他去小學當老師。當時張玉滾兒時的小學環境差,工資低,沒有人原意來,可是經過校長的3次親自登門拜訪,他還是決定留在村子里,當一名老師。
張玉滾回到了兒時的小學,卻發現這里的面貌和兒時并沒有什么兩樣,還是一樣的破,但工資很低,40塊錢一個月。由于環境差,工資低,沒有老師愿意來,老師少,張玉滾只好當起五門課程的老師,這個班的所有課程都是他教的。
每到新學期,張玉滾都要挑起扁擔,到1600開外的縣城去買教材。山路崎嶇,張玉滾只好步行,他每次往返都非常累,可是他沒有放棄,每學期如此。后來,張玉滾用自己的錢為小學建了一個食堂,可是并沒有廚師,于是他想到了在毯子工廠工作的妻子,讓她來做義務廚師,沒有一分薪水。沒有了妻子的工資,張玉滾一家的生活更加困難了,可是他沒有放棄,沒有抱怨。
有一次,有兩個新來的'新同學沒有教材,他讓妻子騎著三輪車去買教材。由于他還要教書,只能把9個月大的女兒讓妻子帶著。可是都到了晚上了,妻子還是沒有回來。實際上這時候妻子已經在回來的路上了,三輪車翻了,9個月大的女兒頭磕在石頭上,心臟停止了跳動……盡管如此,可是張玉滾依然在教書。
看了張玉滾的事跡后,我感覺自己雖然環境很好,但還是不滿足于現狀,還整天抱怨,不好好學習,我感到十分慚愧,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學習張玉滾的品質。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11
今天我們班觀看了《感動中國》節目。這是由千千萬萬個小故事組成的。這個千千萬萬個小故事中有各行個業的人。磨菜刀、剪刀的爺爺—吳錦泉。幫助別人找到了許多丟失的孩子—張寶艷夫婦。中國女排教練—郎平。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吳錦泉爺爺。他一生中只有一條褲子是在非常隆重的時候穿的。如今這條黑褲子已經穿了三十九年了。他這七十、八十年來只能用磨菜刀來維持生計。可是吳錦泉爺爺在2008年5月12日里8.0級汶川大地震中用他僅有的一千多元捐了款。還在2008年,向兒童福利院捐了一千三百六十六元。2010年向青海玉樹地震捐款一千元。自2008年以來,吳錦泉爺爺已經累計捐款了7148.4元。吳錦泉爺爺是1959年入黨,如今他已經八十八歲了,仍然還在堅持磨菜刀剪刀。因為吳錦泉爺爺還希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我長大后一定要向吳錦泉爺爺學習,生活中勤儉節約,努力學習,能夠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12
《感動中國》中的每一個人物,他們做的每一個事物,都讓我們相信,相信這是一個有愛的世界,相信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有愛的未來!
他們,像一位位老師,他們親身經歷的事跡,他們對人的一生的總結,教會了我們許多許多!他們,給我們上了人生中最寶貴的一課,為我們的心靈埋下了愛的種子,并讓它發芽,成長!
他們那些平凡而偉大的事跡,讓我的眼淚在不經意間流下,觸動了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心田。
多一份決心,為祖國做更多;多一份孝心,為父母做得更多;多一份愛心,為陌生人做得更多;多一份關心,為朋友做的更多……這是他們教會給我的!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們看齊!
愛是不會絕跡的,愛能觸動心靈,震撼地球!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13
當《感動中國》的熟悉旋律在耳邊唱響,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又一次潤濕了我們的眼眶,用榜樣的力量傳遞中華美德的正能量。讓我們細數那些感動著我們,感動著中國的道德模范們的先鋒事跡,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退休后20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胡佩蘭;榮譽遲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方俊明;5年前仆后繼、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干部山西村官段愛平;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脫山區教師格桑德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為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
為什么他們能感動我們?他們的大愛無私,他們對理想的的信念和堅持,他們在災難面前的堅強和執著……無一不打動著我,我想,在被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感動的同時,我們的反應不應該僅僅只是流幾滴被感動的眼淚。他們大多數其實就是普通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在于他們用一顆尚未泯滅良知的心,去做了自己認為應該去做而大多數人無法堅持或者根本無法做得到的事情。
讓我們回首看看我們身邊另外的人和事。當年的“我爸是李剛”,再到小悅悅事件,再到摔倒老人的扶不扶。從毒大米事件到染色饅頭和地溝油。社會有善惡兩面,我們應該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基層干部要像最美村官段愛平,扎根基層,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所急。她說:“我啥也不要,不要命不要錢,我要的就是我的老百姓。他們信任我、尊重我,我就滿足了。”
她在自己生病后還堅持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完成好分內和分外的工作,在村主任這個崗位上用盡了自己的家財,卻建好了村里的學校,發展了村里的產業,保障了群眾利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自己說的這段話做了最好的詮釋。——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經過實踐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醫生要像胡佩蘭老人那樣,有高尚的醫德。它曾在接受現場采訪時這樣說道:“醫生應該是不愛金錢的職業,它需要對病人的情感投入,想發財就不要當醫生。看到病人痛苦的來,快樂的去,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我只要活一天,就要給病人看一天病。”多么貼心樸實的話語!——那些靠收取紅包才給病人手術、昧著良心給病人開最貴的藥、讓病人重復化驗檢查收取額外費用的醫生們,那些以藥養醫的黑心醫院的院長們,你們看后做何感想?我們要向好人學習,和他們一同進步。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14
那張圖,讓我久久難忘:左邊一位爺爺,右邊一位奶奶,穿著最普通的外套,戴著袖套圍裙,笑容很燦爛,皺紋如鐫刻。他們不是穿著防護服的一線工作者,也不是穿著警服的一線英雄,他們只是一對開著一個特殊 “廚房”的平凡夫婦而已。
這對夫婦如是說:“生死是大事,吃飯也是!”他們的廚房,非常特別,竟然開設在江西腫瘤醫院旁的小巷子里,而且是一家虧本收費的“抗癌廚房”。18年來,這對夫婦從開設一個早點攤開始,到如今的一排爐灶、油鹽醬醋和鍋碗瓢盆,一塊錢一個炒菜的價格,一直堅持的24小時服務,為癌癥患者和家屬提供炊具和調味品……經營著這個“愛心廚房”的平凡夫婦,就是已年過六旬的萬佐成和熊庚香。
“感覺值得。”萬佐成說。這一聲“值得”的背后,是18年的爐火不息,堅持不懈。醫院全年無休,老萬夫婦和他們的愛心廚房也是全年無休。一年365天,愛心廚房從不打烊,包括萬家圓圓的除夕。除夕那天,老萬夫婦還會給腫瘤醫院的患者和家屬做一頓免費的水餃和紅燒肉。就這樣,一天24小時中,從凌晨4點起床用木柴給煤爐生火,9點前得把廚房收拾好,就此一直忙到夜里9點后,老萬夫婦才能吃上自己的晚飯。
我們都清楚,一個人一旦得了癌癥,將會意味著什么。不僅是自己丟掉工作,不僅是長期醫療的痛苦,不僅是巨額的醫療費和生活支出,還有家人長期的陪伴、看護和擔憂……這些足以擊垮一個普通家庭,足以讓淚水和憂愁布滿整個家的天空。于是,他們每次的開支,都是能省一分是一分,節省下的都是生命和希望!
一爐火,一份心,就能守護人間溫暖。一炊香起萬灶煙,“抗癌廚房”就這么平凡又溫暖地存在于陋巷,讓患者和家屬在醫院就有了家,讓患者有一份來自家人掌勺的熟悉味道,更是讓那些被病魔逼入絕境的人心中有一處溫暖停憩的港灣。感動我的,正是這份平凡、渺小卻溫暖、偉大的善良和愛心。
“堅持到倒下為止,堅持到無能為力為止!”有人曾問,你們都這把年紀了,你們自己省吃儉用,還給別人最高價不超過2。5元的服務,你們圖什么?你們不虧嗎?這對夫婦的回答總是:“不虧!”這聲“不”字,一說就是整整十八個年頭,一說就是十八個365天的風吹雨打。
還記得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一段臺詞,狠狠地敲擊著我的內心。老太太對警察滿臉絕望地說:“4萬元一瓶的正版藥,我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的藥……誰家能不遇上一個病人?你能保證你一輩子不生病嗎?……”讓我們更加明白,老兩口的初心。他們的一點善行,能讓病人和家屬吃得好一點,負擔輕一點,遺憾少一點,內心暖一點,足矣!感動我的,正是他們的這份數十年如一日的守護和堅守。
“人生百味,皆在飯里。不吃飽飯,哪來的勇氣面對生活的一切?怎么重拾起生命的希望?”這對老夫婦的愛心,足以感動全中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福建、山東等20多個地區也開始創辦免費供餐的特殊廚房,人間真情的接力棒在不斷傳遞,人性的暖風正刮過每一寸中華大地。感動我的,是他們在傳遞和播種的愛和希望。
“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氳出親情的味道。身在陋巷的廚房,烹煮的是焦慮和苦澀,端出的是溫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他們卻還是默默準備好炭火。”這是“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對這對夫婦的頒獎詞,也是對這對夫婦的崇高敬意,更是對所有國人的愛心號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感動了,見證了,這是人性溫暖的力量。這對老夫婦,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比感動更大的分量。
他們的精神,更應成為中國精神。
關于感動中國人物觀后感總結精選篇15
“感動中國”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感受到親情的可貴,生活的美好,在自己心中培植了一種感恩情感,向身邊的人發出真誠的問候和微笑,幫助我民們樹立了真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了我們自強自立的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提升了我們的思想素質。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到處洋溢著喜慶和歡樂,學校也給了我們許多吃的,我邊看“感動中國”的電視,邊吃零食。電視里有許多悲慘動人的情節,但是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參加救援隊的那位叔叔—————武文斌。
災難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人類的靈魂;災難是一把尺子,量出了生命的`寬度和厚度。四川汶川8級大地震,象瘋狂的惡魔,瞬間奪取了8萬多人的生命,吞噬了無數的房屋。面對這樣的災難,20歲,30歲……在這些父母的眼里都是一些稚嫩的孩子,可他們卻表現出常人所發揮不出的力量,武文斌就是其中一個。
地震發生前不久的一段時間,武文斌剛進部隊。地震發生時,部隊才讓武文斌參加救援隊。出發時,他與部隊戰士眾志成城,參加到救援隊中。到了目的地,他為了救別人,嘴里吐出了鮮血,但他還要堅持去救人,最后他病故了。通過觀看《感動中國》,我感受到面對躲不過的災害,我們悲痛,我們哀傷,可是我們更在災難中奮起。我們心手相連,我們眾志成城。那每一次落淚,每一次微笑,每一縷關注,都是抗擊災害的無窮力量。那災害中的堅毅,悲痛中的自持、危難中的凜然向前,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