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活動主題方案

    | 新華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致、準確地記錄到的現象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里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里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考: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里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里的水:(參17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參18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里會發生什么變化。

    3、同樣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么?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小學科學活動主題方案篇2

    教學目的:

    1、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平衡

    關系。

    2、能夠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認識沙塵暴生成的原因。

    3、為維護生態平衡,明確應該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學重點:知道草原上的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系。

    教學難點:能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

    教學準備:活動手冊、有關草原和沙塵暴的圖片、影視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在生態瓶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其中動植物的生長?”

    “生態瓶中的某些條件改變了,就會使整個生態瓶內生物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在自然界里也一樣,一些條件因素發生了改變,也可能使整個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被破壞,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維護生態平衡這個話題。”

    二、探究過程

    1、研究鷹、兔、草的生態平衡關系。

    ·草原上的鷹、兔、草之間有著怎樣的食物關系?

    ·設想事物鏈的一個環節發生了變化,會發生什么現象?

    (1)如果鷹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

    (2)如果兔子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連鎖反應。”

    推測:如果上述現象發生了草原最終會變成什么樣子?

    ·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子、草的減少?

    讓學生討論后作出分析。

    (對老鷹、兔子的獵殺;防止兔子與牛羊爭牧草而進行的獵殺和驅趕;為了發展經濟而過度的放牧;環境的惡化導致草的生長困難。)

    2、沙塵暴發源地之一的資料介紹。

    讓學生閱讀P57,介紹寧夏騰格里沙漠的有關情況。

    師介紹:發菜是一種藻類,因風干的發菜形狀,色澤酷似婦女的頭發而得名。它大多生長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灘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國的甘肅、陜西、青海、x疆均有生產,而寧夏最為。

    獵隼又叫鶻,是一種兇猛的鳥,上嘴鉤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馴熟后可幫人打獵。獵隼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近年來,由于獵隼在中東一些國家是王宮貴族的寵物,一種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經過馴化、體型高大的獵隼價格很高,因此在我國西北地區獵殺、獵捕和走私獵隼的情況非常嚴重。獵隼的數量急劇下降,嚴重影響當地生態平衡,引發鼠害泛濫,給當地牧民生活和經濟帶來了很大影響。獵隼現在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自主學習資料后,鼓勵學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問題。

    三、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的草原生態系統失衡?

    這些行為的后果是什么?

    最終結果是什么?

    我們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課后拓展:

    在維護大自然生態平衡的活動中,我們該做什么?我們怎樣做?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小學科學活動主題方案篇3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池塘里生物環境資料,認識自然環境下的生態系統,以此為藍本設計生態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瓶,并堅持對生態瓶進行管理和觀察。

    3、能互相聽取意見、共同協作生態瓶,并分工進行管理和觀察。

    教學重點:能設計一個生態瓶建造方案。

    教學難點:對自然環境下生態系統的認識。

    教學準備:大飲料瓶、剪刀、建造生態瓶需要的材料、活動記錄本。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都觀察過我們校園里的荷花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好嗎?

    二、探究過程

    1、觀察池塘生態系統。

    出示群落圖片,老師向學生介紹,提醒學生關注下面問題: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條件?

    (3)池塘里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哪些幫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們對生物有什么作用?

    學生邊觀察邊回答。

    2、設計建造生態瓶的方案。

    (1)小組討論:

    ?首先考慮我們的生態瓶準備讓哪些生物來生活?

    ?為了讓這些生物在生態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們還要為它們考慮些什么?

    (2)記錄設計方案。

    3、做一個生態瓶。

    (1)準備相應的制作材料。

    (2)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瓶。

    (3)小組商量決定生態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進行管理和觀察記錄。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小學科學活動主題方案篇4

    1.科學概念目標

    月相是變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漸發生變化的,有時月相亮面逐漸變大,有時逐漸變小。

    2.科學探究目標

    能連續幾天持續觀察月相。

    會記錄和描述月相變化的過程。

    能發現月相是逐漸變化的。

    3.科學態度目標

    對觀察記錄月相等活動感興趣。

    能堅持客觀及時的記錄。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記錄等方法知道月相是逐漸發生變化的。

    2.教學難點

    組織和督促學生進行連續的觀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提前一周布置的月相觀察記錄單。

    提示:適合學生觀察月相的時間是在農歷初三到農歷二十,一般在晚上九點前就能看到月球升起。以2018年9月為例,9月12日(農歷初三)到9月29日(農歷二十)這個時間段適合學生對月相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預設5分鐘)

    1.學生誦讀古詩《古朗月行》,引出對月亮相關的認知,激發興趣。

    2.提問:關于月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

    學生自由發表,回憶和交流自己對月相的認識。

    二、聚焦(預設5分鐘)

    1.欣賞月球圖片,提問:這幾幅圖有什么相同點?這幾幅圖里面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自由發表。

    2.出示概念:月亮其實是個球體,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觀察月相》。

    三、探索(預設18分鐘)

    1.觀察連續一周的月相照片,用自己的話描述月相的樣子和變化。

    學生充分表達。

    2.實際觀察和記錄月相。

    (1)展示學生提前一周的月相記錄照片、圖畫,師生進行點評。出示班級記錄表,學生可以分享自己觀察記錄時發生的小故事。

    [建議:本節課提前一周布置觀察月相的任務,用照片和畫圖的方式同時進行記錄,并標明每幅照片和畫圖的日期。老師也要完成觀察任務,有條件的班級或教師可以做一個班級記錄表,放在教室里,每天安排小組做好記錄。]

    (2)觀察方法指導:記錄下觀測的時間,觀測的地點,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樣的,就畫什么樣子,沒有看到或忘記觀察了,就不要憑空想象。

    (3)記錄方法指導:在前期至少連續一周的觀察中,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選擇合適的記錄方式。從教科書的兩種方式中選擇一種即可。(“描陰影法”,把月球不亮的部分用畫斜線或涂黑的方法表示陰影。“剪紙法”,根據月相剪白色紙片,把剪好的白色紙片粘貼在黑色紙片上。農歷初三、初四、二十六、二十七時,因為明亮的部分很少,對學生剪紙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4)完成活動手冊記錄單的部分內容,強調一定要實事求是的進行記錄,自己當天沒有記錄到的,可以根據班級記錄單上的進行記錄。

    四、研討(預設10分鐘)

    1.請部分學生在投影上展示活動手冊,針對兩個問題進行分享交流:

    ①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嗎?

    ②連續觀察幾天,我們觀察到的月相是怎樣變化的?

    2.出示天氣晴朗時一整個月的月相圖,教師小結月相的變化特點:月相是由最初的什么都看不見,到慢慢看到半圓形,接著可以看見一個圓盤形,慢慢地圓盤形又變成了半圓,只是方向變了,然后慢慢地月相變得越來越小。

    五、拓展(預設2分鐘)

    繼續觀察月相,完成長時間的觀察記錄。

    小學科學活動主題方案篇5

    教學目標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放大鏡(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平面鏡片。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與猜想

    1、導入:

    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我來介紹一下放大鏡。(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介紹)。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1)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2)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二、探究與實踐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拓展與創新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說說它在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嘗試利用放大鏡來放大物體。

    四、小結

    小學科學活動主題方案篇6

    1.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上生長著許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著許多動物。

    2.科學探究目標

    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動植物進行細致、全面、有順序的觀察和記錄。

    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并交流對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動植物的發現。

    3.科學態度目標

    對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動植物感興趣。

    細致觀察、樂于表達。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懂得保護生活在土壤上的動植物。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動植物進行細致、全面、有順序的觀察和記錄。

    2.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并交流對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動植物的發現。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土壤,放大鏡,橡膠棒,小鏟,塑料飼養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預設5分鐘)

    1.出示一盆土壤,提問:土壤里有什么,你知道嗎?

    學生自由發言,可以從土壤的成分和居住在土壤里的生物兩個方面回答。

    2.觀察土壤

    提供放大鏡、橡膠棒和一盆土壤,學生分組進行觀察。

    組織交流,說說自己的觀察發現。(說明:沒有橡膠棒也可以用筷子、鑷子等工具,主要是用來翻看土壤,土壤里有小石塊、沙子、黏土、草莖、落葉、螞蟻等。)

    二、聚焦(預設5分鐘)

    1.聚焦:大家都說,土壤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那你們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嗎?

    學生自由回答,比如可以用來蓋房子,制作磚瓦、陶瓷,另外還可以給植物提供營養,給動物提供棲息地等。

    2.過渡:今天我們將到校園里進行觀察,看看生活中那里的動物和植物。

    三、探索(預設20分鐘)

    1.討論活動要求和注意事項

    提問:你們覺得,校園土壤居民會有哪些呢?我們去觀察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學生自由推測和發言。

    2.教師進行活動提示:細致,全面,有順序,不傷害

    (細致是指能夠耐心、仔細地觀察土壤中動植物的特點。全面是指能夠全方位地觀察土壤上的動植物,包含土壤上的和土壤里面的。有順序是指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比如先觀察土壤上直接可見的,再觀察落葉下的,最后觀察土壤里面的,觀察動植物可以先觀察整體再觀察局部。不傷害是指不要傷害小動物和植物。)

    3.學生到校園里進行觀察,及時記錄。

    校園觀察活動指導提示:

    (1)攜帶材料:學生活動手冊人手一份,放大鏡、橡膠棒和小鏟小組一份,觀察時小組同學有機合作使用。

    (2)活動場地:教師提前踩點安排,選擇有多種植物和小動物的土壤,并事先對該場地的植物進行識別,以便學生提問時可以答復。

    (3)分組要求:以組長為首,小組成員集中在某個點進行觀察,禁止單獨行動和胡亂奔跑。

    (4)觀察順序:先觀察土壤上直接可見的,再觀察落葉下的,最后觀察土壤里面的,觀察動植物可以先觀察整體再觀察局部。

    (5)記錄要求:在學生活動手冊上記錄動植物的名稱、數量和發現地點,遇見不認識的動物或植物,可以記錄特征或畫簡圖記錄。

    (6)注意事項:遵守紀律,注意自身安全,不要傷害小動物和植物。

    小學科學活動主題方案篇7

    1.科學概念目標

    太陽的光和熱對植物的生長、動物和人類的生存有著重要影響。

    太陽東升西落,面對太陽升起的方向時,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科學探究目標

    會描述太陽每天在天空中東升西落的位置變化。

    會利用太陽的位置辨別方向。

    會舉例說明太陽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影響。

    3.科學態度目標

    對利用太陽的位置來辨識方向感興趣。

    能按照要求進行合作探究。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離不開太陽的光和熱,人類可以利用太陽的光和熱為人們更好的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會利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來辨識方向。

    2.教學難點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離不開太陽的光和熱,人類可以利用太陽的光和熱為人們更好的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太陽示意牌,分別寫著“東、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張大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預設3分鐘)

    1.學生猜謎語,激發興趣。

    有位老公公,一副紅面孔,天亮就出工,從東忙到西,傍晚才收工。

    2.出示太陽的圖片,引出探究主角“太陽”。

    二、聚焦(預設10分鐘)

    1.學生觀看視頻,欣賞:日出日落錢塘江(1分03秒)

    2.聚焦提問:我們觀察到的太陽有什么特點?

    學生自由發表,回憶和交流自己對太陽的認識。

    3.小結:太陽為我們的地球家園帶來光和熱,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會不斷變化。我們能根據太陽的位置辨認方向嗎?(出示課題:太陽的位置和方向)

    三、探索(預設15分鐘)

    1.觀察太陽的東升西落

    學生根據課件上的圖片,指出“清早”、“中午”和“傍晚”時太陽所在的位置,并在此基礎上補充“北”的位置。

    2.提問:清早出來,面向太陽,我們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學生回答后出示:清早出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同樣句式去說一說在中午和傍晚怎樣利用太陽來辨別方向。

    3.介紹“利用太陽辨別方向”游戲步驟和注意事項

    ①以小組為單位在操場上找一塊陽光能照到的地方;②小組根據當時上課的時間以及太陽的位置先確定“東”“南”“西”“北”方向;③小組商量分工,7張卡片讓7名小組成員分別拿著,小組剩余的一名學生負責指揮卡片的擺放位置,大概是一個圓圈上的四個點的形狀;④站在圓圈中的同學嘗試面對不同時間的太陽所在的位置,辨別自己前后左右的方向;⑤小組成員輪流站在圓圈的中間辨別方向。

    注意事項:不要用眼睛直接觀察太陽,以免灼傷眼睛。

    4.室外辨別方向:帶上太陽示意牌和寫著“東、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張大卡片,根據上課時間完成學生活動手冊第三頁的活動記錄表。

    小學科學活動主題方案篇8

    教學目的:

    1、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系——食物鏈。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間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掌握薔薇花叢的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教學難點:理解食物網所反映群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誰能說說薔薇花叢里的小動物們吃些什么?

    二、探究過程

    1、討論:它們誰吃誰?

    (1)動植物之間有著怎樣的食物關系?

    (2)用簡單的文字和箭頭表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系。

    樹葉蚯蚓鳥

    (3)分析這條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認識生產者和消費者。

    (4)找出薔薇花叢這個生態系統中的其他食物鏈,寫在活動手冊上。

    2、水田里的食物網。

    (1)看看水田里有哪些生物,你們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2)閱讀竹林村的同學們寫的觀察報告。

    (3)對照報告,看看他們記錄的食物鏈。

    (4)有沒有他們沒觀察記錄到的食物鏈?請補充記錄在圖中。

    (5)回過頭整體看一看水田里的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你們有什么發現?

    (6)認識食物網。像這種錯綜復雜成網狀的食物鏈就組成了一個食物網。

    3、擴展與思考。

    (1)出示一組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態系統,讓學生找出其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2)讓學生們觀察身邊的群落,畫出一個食物網。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4668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VA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91视频国产一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高清国产一区在线 |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精品|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体验| 色噜噜AV亚洲色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柠檬导航|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 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无码|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学生妹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欲色aV无码一区二区人妻|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