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常常要根據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方案呢?下面小編帶來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7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篇1
教學內容:課標實驗教材第七冊99頁例1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自主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
2、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功能。
3、培養學生數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
二年級時學過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復式統計表與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時還學過了兩種不種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與平均數。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區城鄉統計表
引導學生理解該地區1985年至20_年每隔5年城鄉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分別畫出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夠發現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鎮與鄉村人口進行對比,用一個統計圖能描述這些信息嗎?畫出復式統計圖。
3、四人小組討論小精靈的問題:“這是復式條形統計圖,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
4、匯報交流,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區別,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5、回答書本上的三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讓學生根據復式統計表獨立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四、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篇2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上學期的相互幫助和學習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學風,愛學、會學、勤學、樂學、愿學、主動學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少數學生計算不過關,粗心大意,計算馬虎;概念理解有偏差,對靈活情況不會靈活分析,學習較為呆板;在解答應用題中,理解不仔細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去審題,變化一下數據、改變一下問題就不會解答了。所以在本學期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百分數(二)、圓柱和圓錐、比例、比例尺、統計、以及小學六年來所學的數學內容的總復習。
教材在編寫方面體現了以下特點:
1、在情境的創設方面注重突出數學情境。
2、合理安排知識結構,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3、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
4、總復習的編寫思路清晰、形式新穎。
三、教學重難點
圓柱和圓錐是本學期的重點,比例知識是本學期的知識難點。
四、教學目標與要求
1、結合具體實例,理解成數、稅率、折扣與利息的意義,能運用百分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征,掌握它們體積的計算公式,學會正確計算它們的體積,認識表面積,學會正確計算圓柱、圓錐的表面積和體積。
3、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會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系的數據在有坐標軸的方格紙上畫圖,并根據給定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能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比例尺的意義,明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和比例尺三者之間的關系;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5、結合具體實例認識扇形統計圖,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6、通過回顧整理,系統掌握統計圖表、統計量及可能性等有關知識。
7、通過回顧整理,能系統地掌握有關整數、小數、分數、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礎知識;能熟練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會使用學過的簡便算法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會解簡易方程;系統掌握所學過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方法,能夠比較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8、感受數學語言表達的簡潔性,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9、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形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篇3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了解乘法的含義,幫助學生了解相同數連加用乘法算式來表示更簡便。
2 使學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點:乘法算中各部分的名稱的認識。
教學準備:彩球圖、小鴨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計算下面各題。
2+2+2= 3+3+3= 4+4= 5+5+5+5=
1.讓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請一人口說答案。
2.讓學生觀察各個算式中的加數有什么特點?(加數相同)
教師:像這樣幾個相同數連加,我們還可以寫成另一種形式,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的新知識乘法。(教師板書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2。
(1)出示彩球圖
依次出示3束氣球圈,出示一束時,教師問:一束有幾個氣球?(5個)
再出示一束時,問:有幾個5?(2個5)
當出示第三束時,問:現在共有幾個5?(3個5)
要求3束共有多少個氣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別應該怎樣列式?
學生分2人一組進行討論。
教師把學生討論的結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讓學生把乘法算式讀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因數 因數 積 (邊板書邊跟老師齊讀并牢記)
教學例3
出示小鴨圖
指導學生看清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幾只小鴨?
要求用兩種方法求,指名一學生板演。
校對答案。
體會并小結:用乘法算式表示簡便!
三.練習鞏固
做一做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同桌校對。
2.練習九第5題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1)兩人各選1小題,獨立完成。
(2)互說圖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義。
練習九第6題
寫出乘法算式,指名學生上臺板演。
以開小火車的形式讀出乘法算式。
3.練習九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校對,并個別說說為什么這樣寫?
文字題:(1)3個8相加,和是多少?
(2)一個因數是8,另一個因數是3,積是多少?
(3)兩個因數都是5,積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計算結果。
練習九第十一題
指導學生看清圖意,以72為例解釋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說這樣做?
四.作業:
1 練習九第9、10題
2.《隨堂練習》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篇4
知識目標:
理解并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準備:
小黑板、幻燈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學校圖書室新進200本書,需要擺放到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大家幫幫忙好嗎?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學生獨立解決“平均每層放了多少本”這個問題。
3、試著列式解決。
4、估計商是多少。
5、在小組中說說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應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連一連。
48 × 2 32 × 5 前一題的得數是后一題
160 ÷ 2 240 ÷ 5 的第一個數!
96 ÷ 3 80 × 3
3、小軍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內游了2個來回,共游了100米,這個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長?
四、小結:你學會了什么?
作業:
直接寫得數
1. 40÷2=650÷3=980÷4=680÷4=
2. 720÷4=800÷6=720÷4=230÷6=
3. 600÷3=160÷40=23×30=50×12=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篇5
課題名稱《認識鐘表》
移秀蘭 溱潼中心小學
一、概述
·小學數學一年級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表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表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表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表。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導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表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欲望,使學生總能處于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
什么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表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表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表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組交流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是什么時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是什么時刻,然后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針都指著什么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說一說: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里,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表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說一說:讓學生說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里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發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了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么問題?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床和睡覺的時間,然后同桌的同學說一說,要求說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說一說: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說的欲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后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表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八、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盡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如借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篇6
一、指導思想
口算是數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口算能力的高低,對學生基本的運算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口算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綜合的思維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特開展此次口算比賽活動。
二、比賽目的:
通過本次活動的組織、練習和實施,激發學生口算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口算、估算能力,使學生具有必要的、扎實的口算基本功,從而落實課標所提出的“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的要求。從另一個側面展現學生的風采,對提高全體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計算速度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比賽內容:
一年級出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
二年級出100以內的口算與計算相結合,加減法口算和豎式計算。有余數的除法計算和口算。
四、實施辦法和時間安排
1、參賽對象:一、二年級學生。
2、時間安排:一、二年級第十四周各班教師隨堂考試。
3、比賽地點:本班教室
4、完卷時間:一節課(40分鐘)
5、命題老師:一年級:于玲玉二年級:徐丹
6、獎項:各班級從高分到低分評出一、二、三等獎。采取分班級提取名次(其中第一名為一等獎,共1名,第二名為二等獎,共2名,第三為三等獎,共3名。
7、獎勵方法:
一、二年級:一等獎:獎狀、鉛筆2支
二等獎:獎狀、鉛筆1支三等獎:獎狀、作業本1本
8、監考:(一年級)(二年級);
9、評卷:小學部一、二年級全體數學老師。
10、統分:小學部一、二年級全體數學老師。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篇7
一、活動目標:
(一)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讀書、愛書的好習慣,讓他們今后的成長及終身學習提供文化底蘊和發展后勁。
(二)通過活動在校園內形成熱愛讀書的良好風氣,促進學生知識的更新、思維的活躍和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并在讀書活動中陶冶情操,獲取真知,樹立理想。
二、活動領導小組:
_x校長、_x副校長教導主任:_x,
少先隊輔導員:_x語文科組長:_x
圖書管理員:_x信息技術老師:_x
三、活動計劃:
1、每天中午1:30——2:00,開展全校性的讀書讀報活動,做到每天有內容,有目標,第人設一本“讀書讀報”記錄本,作好記錄。
星期一:摘錄一首古詩詞,并背誦。
星期二:讀《現代小學生報》英語版,摘錄一個精彩片段。
星期三:讀《現代小學生報》介紹你感興趣的一項內容。
星期四:讀《現代小學生報》數學版,攻下一則數學難題。
星期五:敘述一個童話故事。
2、每天每班評選出一份優秀的記錄抄寫好后上交學校,期末匯編成“養正小學校本課程——讀書讀報活動匯編”
3、每周評選出優秀的作品利用“紅領巾廣播站”進行廣播、表揚。
4、開展“我與書報同成長”活動,每個學生建立“讀寫成長檔案袋”(記錄所讀書報的名稱,內容簡介,讀書摘要,心得體會等)
5、開展“我最喜愛的一本書”讀后感征文大賽和“《現代小學生報》——我的良師益友”征文活動。
6、開放學校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充實學生的閱讀內容。
7、“六一”與少先隊大隊部結合組織讀書讀報實踐活動“課本劇”表演。
8、期末出一期“養正風采”(讀書讀報專刊)。
9、信息技術老師指導組織學生周六(上午9:00—12:00,下午2:00—5:00)
網上閱讀“__市教育科研網數字圖書館閱覽中心”的數字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