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個人八年級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下面小編帶來歷史個人八年級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個人八年級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汲取鴉片戰爭“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培養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回顧初一學習情況,聯系新學期課改趨勢,修訂課堂評價辦法,并落實到位。
2、指導學生閱讀第1頁“導入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罌粟到毒品”,討論回答問題:
1、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為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為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民負擔;c.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腐敗;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斗力。)
3、面對著鴉片的危害,林則徐采取了怎樣的措施?(嚴厲禁煙)收到什么效果?(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毀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毀它們嗎?(不是)為什么?(因為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溫來熔化鴉片,避免污染。)
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學生閱讀本目,思考回答:
1、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禁煙而引起?(不是。因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保護骯臟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要用大炮說話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馬克思也說過:“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被稱作“鴉片戰爭”。)
2、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定《南京條約》。)
3、根據課本第5頁“練一練”: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一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半殖民地”指當時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控制的國家。
4、根據課本第5頁“活動與探究1”:中國為什么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專制主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于萌芽狀態。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
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為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課后小結
小結
英國為開新市場,走私鴉片危害廣。
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國強。
一八四零鴉戰起,《南京條約》喪權益。
賠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歷史個人八年級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提高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能力目標:運用多媒體,展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大量信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溫故互查
1.簽訂后,列強直接剝削中國人民,狀元實業家張提出“”的口號,并在他的家鄉創辦等一系列企業。
2.時期,我國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
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段受到了鼓舞。還有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萎縮。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概略,使我國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后,由于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恢復。
歷史個人八年級教案 篇3
二、設問導讀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交通工具:
時間:19世紀初,配方發明后相繼傳入。
作用:使人們出行,極大地促進了。
2.通訊工具:
時間:19世紀70年代后傳入。
作用: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變遷
1.和的傳入:
時間:近代以來。
作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貴的歷史鏡頭。
2.新聞報紙的出現:
名報: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
作用:是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
3.出版機構的出現:
名社: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的文化出版機構。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傳播。
社會習俗的變化
1.原因:后,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
歷史個人八年級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2、能夠理清從洋務運動至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提高概括歷史發展階段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創設“名人訪談”情境,體驗張謇興辦實業的背景、影響、結局。
2、創設“穿越時空”情境,探究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在情境體驗學習中,感受張謇等興辦企業,實業救國的愛國情懷,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二、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2、正確了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課件:狀元殿試策封面圖、捷報圖
2、教師活動
①設疑:被光緒帝“欽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誰?(張謇)
②簡介張謇,引入本課學習
設計理念:選擇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材料,設疑激趣,切入新課
【自主學習建構新知】
1、學生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問題:
①、《馬關條約》簽訂后,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于是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內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外因是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
③、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總的來說是比較落后的。
設計理念: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初步了解知識輪廓。
2、創設情境:“名人訪談——走近狀元實業家張謇”(課件)
設計理念:通過生活化、大眾化的“名人訪談”情境,變歷史事件為現實生活,變歷史人物為現實人物。依靠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從而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潤物無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凸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主動性。
3、教師活動:小結學生名人訪談的表現情況,過渡:張謇大生紗廠的命運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二目,提煉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信息。
設計理念:緊扣教材,承上啟下。
4、歸納概括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時期、特征、原因。
教師活動:
⑴指導學生完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表(課件展示)
1、洋務運動的推動
2、封建制度的阻撓
內因:辛亥革命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
外因: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帝國主義卷土重來
⑵點撥:內因、外因的共同影響使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速度不一。
學生活動:學生口頭回答完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表
設計理念:初步感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煉歷史有效信息能力。
創設情境:“穿越時空——張謇來到1914”(課件)
教師活動:1914年,正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張謇請你幫忙創辦實業,調查市場行情:
①此時創辦實業是否有利?為什么?
②當時有那些行業適合發展?請具體介紹
③根據市場行情,你會把資金投入到哪個行業?工廠會設在哪些地方?為什么?
④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你的企業將會出現什么狀況?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到什么階段?為什么會這樣?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完成市場行情調查,探究知識:
①有利于創辦實業,因為辛亥革命_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
②紡織、面粉、精鹽等行業。輕工業發達,重工業落后。
③紡織、面粉、精鹽等行業,工廠會設在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因為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業比較發達,內地卻非常薄弱。
歷史個人八年級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的建立;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我國自己制造的核潛艇;現代化海軍的多兵種;人民空軍的誕生;飛機的國產化;空軍的現代化;導彈部隊的組建;導彈部隊的裝備;導彈的戰斗力。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資料、收集課外資料、觀看影像資料等,說明人民海軍、空軍和導彈部隊發展過程的歷史,培養學生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分析國防現代化即鋼鐵長城的形成原因,認識科技強軍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比較能力。
通過對海軍、空軍和導彈部隊發展歷史的比較,感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威、國威,體會國防力量的日益增強;認識到國防鋼鐵長城的形成,反映了國家與民族的日益強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認識到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學生國防觀念,從而使學生樹立起為中國的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本課主要介紹了國防建設的巨大成就,即鋼鐵長城的形成。講述了人民海軍的建立和發展,人民空軍的建立和發展,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
本課重點是現代化海軍、空軍的建立。新中國成立后,加強了國防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走科技強軍之路,成效顯著。人民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空軍的現代化建設也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
本課難點是國防力量的強大與國家綜合國力增強的聯系,理解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關系。明確建立鞏固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同時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把國防現代化建設放在中國改革開放這一特定歷史環境與歷史背景中理解,有一定難度。
教學工具
圖片、PPT
教學過程
【導入】:
視頻:閱兵式,從新中國成立到抗戰勝利70周年。共同之處:三軍,海陸空。作用:筑起“鋼鐵長城”。
——【出示課題】
【課題解析】:
鋼鐵:強大;長城:軍隊。如何實現科技強軍。【本課主題】:科技強軍。
【探究過程】:
一、海軍
1、發展歷程
1949年建立:華東軍區海軍
20世紀50-70年代發展:北海、東海、南海海軍
20世紀90年代:現代化水平提高
2、武器裝備:
1971年,導彈驅逐艦;核潛艇。
3、兵種:
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
[教學方法]生閱讀課文歸納概括、提煉。師補充講解。提問:武器裝備與兵種的分化,體現出海軍發展的什么特點?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不斷發展。
材料補充:對比甲午中日戰爭時期與新中國海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意識到軍隊強大對國防建設的重要性。
二、空軍
1、概括:建國初(20世紀50年代)3000多架,朝鮮戰場。
2、新型飛機及機型:
1956年仿制殲5型殲擊機
分類: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
3、技術改進
仿制→自行研制
[教學方法]生閱讀課文歸納概括、提煉。師補充講解。總結:空軍的發展,說明科技水平提高,現代化水平提高。
三、導彈部隊
1、任務:核反擊
2、建立:1966年
3、武器裝備:中程、遠程、洲際導彈核武器。
[教學方法]生閱讀課文歸納概括、提煉。師補充講解。總結:導彈部隊的建立與發展,說明科技水平提高,現代化水平提高。
【小結】
一、海軍、空軍、導彈部隊發展的意義:
1、是軍隊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加強國防。
3、有利于保衛祖國的安全。
二、軍隊現代化在海軍、空軍、導彈部隊方面的表現,各舉一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1、表現:
海軍:1971年,導彈驅逐艦;核潛艇。
空軍:1956年仿制殲5型殲擊機
導彈部隊:1966年建立導彈部隊,逐步裝備中程、遠程、洲際導彈核武器。
2、啟示:
要加強國防,實現軍隊現代化,必須走科技強軍之路。
課后小結
【小結】
一、海軍、空軍、導彈部隊發展的意義:
1、是軍隊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加強國防。
3、有利于保衛祖國的安全。
二、軍隊現代化在海軍、空軍、導彈部隊方面的表現,各舉一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1、表現:
海軍:1971年,導彈驅逐艦;核潛艇。
空軍:1956年仿制殲5型殲擊機
導彈部隊:1966年建立導彈部隊,逐步裝備中程、遠程、洲際導彈核武器。
2、啟示:
要加強國防,實現軍隊現代化,必須走科技強軍之路。
【篇二】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了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了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工具
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導入:
毛澤東接受羅馬尼亞大使遞交國書儀式小故事
[講授新課]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我國建國初期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
[說一說]
面對我們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你認為我們應當采取什么樣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材料二)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①從這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國建立后我們采取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
②在這個外交政策下,我國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績?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嗎?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7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得到25個國家的公開承認,你能說出這17個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嗎?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國由于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統計,中國近代同法外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100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處。賠償白銀13億兩、割地僅俄 國一家竟達150多萬平方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說: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歷史現實?
②新舊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導致了怎樣不同的后果?
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不同?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比一比]
①什么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它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兩個國家,能用幾個動作表示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每組選兩名)
[補充]
關于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的由來
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放錄相《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設歷史情境
(動腦筋)
①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中國代表團此去會遇到哪些困難?
③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④假設
a、中國代表團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加以反駁
b、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不予理睬
這樣做分別會出現什么情況?
⑤中國代表團是怎樣因勢利導扭轉局面的?
⑥這次會議的召開具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
(故事會)
同學們講有關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萬隆會議現場報道
采訪周恩來總理
(動腦筋)書74頁
(補充資料)“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課后小結
[小結]
(談一談)
1、今天我們共同了解了新中國建立后我國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談談你的感想?
2、你知道什么是“萬隆精神”嗎?“萬隆精神”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適用嗎?(請舉例說明)
④倒閉或被吞并,1918年后,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進入一戰后至新中國的成立時期,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
課后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整體感知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概括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特征: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極為落后。中國的民族工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是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只有實現民族獨立,才能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