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立冬公歷幾月幾號
立冬開始變冷了嗎?
立冬過后天氣溫度開始降低,平均溫度在10—12攝氏度,北部地區已經在0度上下;
1、氣候更迭
立冬后,秋季氣候開始遠離,冬季氣候開始盛行。西風急流開始在我國上空盤旋,并且高空西風南支尚不穩定,經常會出現波動,呈時強時弱、東移等現象,綜合下來對天氣影響較大,會經常有強降水,降水伴隨著降溫,越往后溫度就越低。
2、寒流出現
立冬后亞洲地區普遍呈緯向環流,每到西風南支強勢時,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濕寒天氣,經常反復的話緯向環流就不會和經向環流建立友好關系了,所以,立冬后常常會出現短期寒潮和大幅度降溫。
立冬應該吃什么傳統食物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吃團子
團子是長江流域的著名小吃,有白團子和青團子兩種。團子是圓球狀,寓意團團圓圓,它與北方的元宵像似,又比元宵的個頭大,有蘋果一般大小。一個飯量大的成年人,吃上三個就肚兒圓了。團子外面一層蹦脆蹦脆的,而里面的各種香料也會隨著團子加熱,香氣撲鼻而來。
團子和包子結構一樣,外層是糯米江,里層是各種不同的餡。團子的餡料豐富:肉、豆腐干、榨菜、大蒜、姜、香蔥,藕、梅干菜、辣椒……把它們剁成細丁細粒,調味后放鍋里炒熟,并放上鹽等調味品,冷卻后開始用瀝干的糯米漿包團子。
吃羊肉火鍋
民俗有云:北吃餃子南吃蔥,銅鍋羊肉好過冬。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涼性蔬菜一般有冬瓜、絲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蓮藕、茭白、筍、菜心等;而紅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
姜母鴨
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立冬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餃子
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立冬后冷嗎
立冬表示冬天的開始,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在寒冷的天氣,我們應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古代講立冬節氣分為3個5天,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代表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表表冬天已經到來。
我們可以在立冬吃生蔥,可以抵抗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發生;吃甘蔗,既能保護牙齒,又能滋補;吃羊肉,可御寒益氣。
立冬如何保暖
一、藏陽
1、宜早睡晚起
早睡可以養護陽氣,而晚起可以凝固陰精。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才有利于陽氣的生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2、宜調養精神
俗話所言:“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立冬過后,天氣逐漸轉冷,自然界中的許多動物開始冬眠,人的情緒也易低沉。堅持體育鍛煉,不僅能使人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體溫調節功能,還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也是調養精神的好辦法。
二、藏暖
1、暖背
保護陽氣。中醫認為,寒為六淫邪之一,故冬天應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
2、暖頸
頸部充滿血管和穴位,而冬季又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所以立冬之后,盡量穿立領或者戴帽子的服裝,避免血管受寒,預防心腦血管等病。
3、暖腳
寒從腳生。立冬之后在睡前,堅持用溫熱水洗腳,并同時搓揉腳心,增進血液循環。
4、暖腰
腎主冬日,又喜溫惡寒,所以要注意腰部保暖,每天早晚可以多按摩腰眼,來使氣血通暢。
5、暖胃
立冬之后,陰盛陽衰,冬季食補,養陽暖胃,以滋補為主,要注意供給蛋白質、維生素等食物。我們可以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體內代謝因素的影響,往往缺乏鉀、鈣、鈉、鐵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體尿量增多,使上述無機鹽隨尿液排出的量也增多。因此,老人可多吃些含鈣、鐵、鈉、鉀等豐富的食物,如蝦米、蝦皮、芝麻醬、豬肝、香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