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災過后該如何預防傳染病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暴雨洪災在全球范圍內頻繁發生。洪水不僅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還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潛在威脅。下面小編帶來的洪災過后該如何預防傳染病,希望大家喜歡!
洪災過后,該如何預防傳染病?
洪水災害后,由于飲食飲水衛生狀況惡化、環境污染、蚊子、蒼蠅大量繁殖、人群接觸機會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響,容易發生各種傳染病,特別是腸道傳染病、蟲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暴發的風險增加。因此,做好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一、洪災后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及其預防小知識
(一)霍亂:一般為無痛性腹瀉,往往伴有嘔吐。每日幾次至幾十次的腹瀉,排出淘米水樣大便,患者四肢冰涼,雙眼凹陷,嚴重脫水,治療不及時可在發病后幾小時到十幾小時內死亡。
(二)細菌性痢疾:主要癥狀有發熱、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和里急后重等。起病較急,高熱達40℃以上。
(三)傷寒、副傷寒:主要癥狀有持續高熱、相對緩脈、特征性中毒癥狀、脾腫大、玫瑰疹與白細胞減少等為特征,腸出血、腸穿孔為主要并發癥。
(四)病毒性腹瀉:主要癥狀為排出黃色水樣便,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其嘔吐和腹瀉癥狀比霍亂輕,但對嬰幼兒具有較大的危害。
(五)甲型肝炎:兒童患者常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精神不振、不愛動等表現,部分病人起病時常有發熱,此時做化驗檢查會發現血清谷丙轉氨酶異常升高。如為黃疸型肝炎,則同時還伴有小便赤黃、眼鞏膜變黃、全身皮膚變黃等癥狀。如達到重癥程度,還會出現高燒、頻繁嘔吐、重度腹脹、乏力、黃疽加重并伴有嗜睡、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癥狀。
飲水衛生是災后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措施,要做好水源保護,防止水源污染。我們必須要防止“病從口入”,重點是不喝生水喝開水;食物要徹底煮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熟食品要有防蠅設備;接觸排泄物后,應立即洗凈手。病人的排泄物要及時進行消毒處理。教育兒童不要隨地大小便。勸阻災區群眾在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不吃“大席”,不搞聚餐。群眾出現腹瀉癥狀時應及時就診、自覺隔離;并積極配合疫情調查以及消殺工作等。
二、洪災后需要重點關注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及其預防小知識
(一)流行性出血熱:由病毒引起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起病急、發冷、高熱,患者常極度疲乏,劇烈頭疼,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同時患者有“酒醉貌”。
(二)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多發生于抗洪救災和田間作業人員中。鼠和豬是北方的主要傳染源。鉤體病主要癥狀和體征有發熱、頭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觸痛、淺表淋巴結腫大和眼結合膜充血等,嚴重者可造成肝、肺、腦、腎等重要器官受損,并危及生命。
預防流行性出血熱和鉤體病的主要措施是滅鼠和做好家畜管理,同時不要接觸不明原因死亡的動物。做好家畜管理主要包括管好家畜傳染源(豬、犬和牛等),不讓糞尿液直接流入水中。提倡圈養豬,搞好豬舍的衛生。將家畜用水池塘與人用池塘分開等。此外,不在可疑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下水作業盡量穿長筒膠鞋,保護皮膚不受鉤體侵襲,不喝生水等。
(三)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傳染病。傳染源主要是家畜(豬、牛、羊、馬)和家禽(鴨、鵝、雞等)。蚊子為乙腦的主要傳播媒介。臨床上發病突然,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
預防乙腦等蚊媒傳染病的主要措施是防蚊滅蚊。外出盡量穿長袖長褲,裸露皮膚涂抹驅避劑,室內防蚊滅蚊要充分利用紗窗紗門、蚊帳及居室內噴灑滅蚊藥等。加強人畜隔離手段,改善居住環境,降低居室周圍的蚊蟲密度,減少被蚊蟲叮咬的機會;排除居住環境周圍的各種積水(翻盆倒罐),清除雜草,減少其孳生地。
(四)布魯氏菌?。汉喎Q布病,是由布氏菌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等。主要傳染源為羊和牛。發病前病人往往與牛、羊或其制品有密切接觸史。
布病重點防護人群是與牲畜接觸密切的一些職業人群及疫區和牧區的居民,如獸醫、放牧員、飼養員、屠宰工、擠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員等。接觸患病的羊、牛等牲畜時,要戴手套、口罩和防水圍裙。不喝生奶,不食用未煮熟的肉類。出現疑似布病癥狀應該盡快就醫。
暴雨季預防皮膚病,一定要知道這些事
如果不得已要涉水,涉水前在雙腿涂上防水油膏,尤其是趾間。
如果皮膚本來就有破口,先在瘡口處涂上抗菌藥膏,有可能的話穿上高筒雨靴或套上厚實的塑料袋,切忌光腳涉水。
涉水的鞋子洗干凈之前,盡量不要再穿了。
外出歸家后,最好仔細沖刷雙腳(最好用溫水),再用干凈的毛巾抹干,保持雙腳干爽。如有需要,可用12.5%的明礬加3%的鹽水配置成溶液浸泡雙小腿2~3分鐘,然后再用清潔水洗凈晾干;或者用適量醫用酒精擦洗消毒。
如在涉水之后出現紅斑、水皰、瘙癢等癥狀,請及時就醫,尤其是本來就有足癬或其他皮膚病的患者,不能憑經驗用藥。
有灰指甲、腳氣、腳上有破口的人,更應注意保持足部衛生。
寒從腳下起。大家在雨天出門前,最好在包里準備一雙更保暖的鞋子以及棉襪。腳部淋濕后,可在第一時間用紙巾或者毛巾將腳擦干,換上干爽的鞋襪以保暖。
洪災后,4大方面要注意
一、注意飲水衛生
飲水衛生是災后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措施,做好水源保護,防止水源污染;
要推行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對飲水進行消毒,確保受災群眾喝上合格飲用水。
二、注意食物衛生
所有食物都應煮熟煮透后食用,過頓的食物再次食用時要徹底加熱;
不吃淹死、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魚、蝦等;
不吃經水浸泡后的糧食;
不吃變質、發霉的食物。
三、注意環境衛生
及時清洗及暴曬被水浸濕或受潮的衣物、被褥等,做好環境的清潔與消毒;
防鼠滅鼠,滅螨防螨;
對被洪水淹過的房屋內外要消毒殺菌。
四、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做到飯前便后要洗手,把住“病從口入”關;
避免用臟手接觸眼睛及口鼻。
洪澇災害后有哪些衛生防病措施?
1、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災后要徹底清理的室內外環境污泥、垃圾,改善衛生條件,埋葬好死亡動物尸體、疏通溝渠、填平洼坑,清除蚊、蠅孳生地,有目標地進行消毒(如噴灑滅蟲劑),防止蚊蠅大量繁殖和傳播疾病。
2、清理與清洗飲用水系統: 對受洪水損壞的自來水設施要抓緊修整,蓄水池、水井要掏洗干凈,并用漂白粉進行消毒,家庭水缸可投放漂白精片或明礬進行殺菌、沉淀,可請有關衛生單位幫助檢測,看是否符合衛生要求。向群眾宣傳,要喝開水,不要喝生水,預防經水傳播的疾病。
3、加強飲食衛生管理與家庭飲食衛生: 洪水過后將轉來高溫天氣,食物易變質,洪水期間保存的食品也易霉變,臨時性攤點也常不注意衛生,所以要強調吃鮮飯菜,吃煮熟煮透的食品,禁止受洪水浸泡變質的食品上市,禁售溺死的畜、禽肉類。
洪水后怎么防止生病?
1、謹防胃腸道疾病
一般在臺風來臨期間,陰溝里、垃圾里的泥污、病菌都被沖刷出來,致使蔬菜或其他食品受到污染,特別是大排檔、路邊攤的食物被污染的風險較大,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會導致胃腸道疾病,因此大家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
2、謹防皮膚有關疾病
(1)濕疹及過敏性皮膚疾病
若雙腿長時間泡在污水中,皮膚易受各種微生物的侵襲,可能出現紅斑、丘疹等癥狀,嚴重的可在皮膚上出現水皰,而孩子的皮膚比較嫩,接觸污水容易引發濕疹。所以要避免孩子在污水中玩耍,如果一定要下水,要做好個人防護,離開污水后要立即清洗。
(2)腳癬
在雨水中行走和工作應穿上雨靴防護。但要注意的是要選用適合自己腳尺寸的雨鞋,謹防雨鞋過大或過小,都會導致腳再度磨損,加大感染風險。如不慎患上腳癬,一般可采用抗真菌外用藥膏或藥粉等,如癥狀未緩解,請及時就醫。
3、謹防呼吸道疾病
天氣變化、涉水或勞累,免疫力下降,易導致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發生,因此,要注意勞逸結合,出現身體不適,要及時就醫。
洪澇后從哪些方面注意?
1、飲食衛生
不能吃被水淹過和腐爛的蔬菜以及水果。不要吃來源不明且沒有食品標識的食物。罐頭類食物必須密封完好,先用干凈的水把外包裝清洗后再吃。避免吃發霉變質和隔夜食物,只要發現食物長毛或味道異常需扔掉。不能吃病死的禽畜和水產品,從冰箱剛拿出來的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后再吃。
2、飲水衛生
不能喝生水,可選擇溫開水和符合標準的桶裝水。保證裝水的桶盆或缸清潔,每2~3天清洗一次。從河水或湖水中取出的水先消毒再喝。
3、餐具消毒
被洪水沖洗過的食品用具必須清洗消毒后再用,加工或儲存食物時,需把生食和熟食分開,避免出現交叉污染。
4、個人衛生
期間需注意手部清潔和衛生,不能用手揉搓眼睛和鼻子。毛巾臉盆需做到單人單用,若必須跟傳染病人一起用時,健康的人先用。
5、環境衛生
洪水退潮后需快速把浸泡的房屋清掃,仔細清洗被浸泡過的家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把家具物品全部搬出來,讓太陽曬一曬。積極做好家庭消殺滅工作,防止蚊蟲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