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職業健康培訓教育范文
通過對我國27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調查,目前我國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有心理學教育學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醫學工作者,以兼職為主,女性教師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養培訓上,尚未形成制度。建議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本科專業和研究生學位點建設力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建設,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協調好部門之間的關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格認定工作;結合實際,按生師比規定專職教師隊伍數量。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基本情況
1.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以兼職為主。專職教師少
在本次問卷調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詳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專、兼職教師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專職教師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職教師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實際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無專職教師,兼職人員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掛名或偶爾參加活動(有先后聘請的)。因此,經常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數有可能還要少。
據我們的粗略統計,27所高校約有學生516 322人,按47個專職教師折算師生比約為1:10 986,即平均每個專職教師要面對1萬多學生,這大大超過了一個教師所能承擔的工作量,其教育質量能否保證也值得懷疑。
2
.教師隊伍以心理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醫學三方面力量構成,且以心理學教育學工作者為主
調查結果表明,160位專兼職教師中,除7人信息不詳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學教育學學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醫學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這一排序與馬建青、王東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們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工作者和醫學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為主。這一結果不同是符合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大趨勢的,它反映了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專業化的進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專職教師所學專業相對集中。兼職教師所學專業相對分散
本調查的47個專職教師中,除3人專業信息不詳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學(臨床心理、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教育學學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臨床醫學學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學學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學專業涉及四個,專業相對集中,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哲學學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調查的113位兼職教師中,除4人專業信息不詳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學、教育學學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醫學學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專業(如中文、哲學、數學、俄語、體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學專業一共涉及10個,專業相對分散,心理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醫學學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師多,男性教師少
本次調查的160位專兼職教師中,女性教師107人,占66.87%,男性教師53人,占33.13%。其中,47個專職教師中,有女性教師34人,占72.34%;男性教師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職教師中,女性教師73人,占64.60%;男性教師40人,占35.40%。
5.在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中,專職教師多于兼職教師
在本調查的專兼職教師隊伍中,除兩人年齡不詳以外,最小年齡24歲,最大年齡68歲。35歲以下教師70人,占44.30%,36~60歲之間的教師87人,占55.06%,60歲以上1人,占o.06%。47位專職教師中,35歲以下的教師29人,占61.70%;113位兼職教師中,除兩位信息不詳之外,35歲以下的教師41人,占36.94%。35歲以下年輕教師的比例,專職教師高于兼職教師24.76個百分點。
6.教師隊伍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超過半數
在本調查的160位專兼職教師中,除12人學歷信息不詳之外,有研究生學歷的88人,占59.46%;本科學歷的56人,占37.84%;雙學位的3人,占2.03%;專科學歷的1人,占0.68%。其中,47個專職教師除1人學歷不詳之外,46人中具有碩、博士研究生學歷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學歷的17人,占36.96%;具有雙學位的3人,占6.52%。
113個兼職教師除11人學歷信息不詳之外,102人中具有碩、博士研究生學歷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學歷的39人,占38.24%;具有專科學歷的1人,占0.98%。
7.其他參與人員因校而異
本次調查中,我們對“除專兼職教師外,你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還有……”作了統計,除3所高校信息不詳之外,24所高校中,四個選項中,選“學生輔導員”的占75.00%,選“班主任”的占54.17%,選“學生骨干”的占66.67%,選“任課教師”的占41.67%。(因每所學校可能選擇了兩個以上的選項,因此四個選項的百分比合起來超過了100%)。調查結果也顯示,不同高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廣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學校選擇了四個選項中的2~3項,占62.50%,有5所學校選擇了四個選項中全部四項,占20.83%,有4所學校在四個選項中只選擇了其中一個選項(學生輔導員或學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在職進修情況
1.專兼職教師進修制度還未形成。兼職教師進修機會更少
關于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進修情況,在問卷調查的27所高校中,除兩所學校信息不詳之外,專職教師“一年至少保證有一次機會外出進修或參加研討會等”的占60%,“有時有一次機會甚至更多機會,有時一次機會都沒有,沒有規定”的占32%,“沒有機會”的占8%;兼職教師在這三個選項上的比例則分別為28%、16%和56%。總的說來,專兼職教師有一些培訓與提高的機會,但培養的制度還未形成,隨意性較大。相比而言,兼職教師的培養機會更少。本調查的結果表明,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是以兼職教師為主的,這種使用多而培養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2.有較大比例的高校還沒有舉措培訓其他參與人員
關于參與人員的培養培訓與提高,筆者也曾作過調查,除2所學校信息不詳之外,在其它25所學校中,“學校定期舉辦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訓活動”的占44%;“學校分批選派人員接受專業培訓”的占56%;“學校沒有什么舉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學校同時選了前兩項,所以百分比合計超過了100%)。可見,在參與人員的培訓與提高上,各高校之間存在差異,有20%的高校還沒有培訓舉措。
在目前我國專職教師數量嚴重不足、以兼職教師和其他參與人員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養提高專職教師的同時,更需要加強對兼職教師及其他參與人員的培訓與提高,這是促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業化、規范化的重要舉措,也關系到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一步發展與深化。
三、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本科專業和研究生學位點建設,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
目前國內一些高等院校已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專業的學科和研究生學位點,以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師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學校心理輔導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2002年增設了心理咨詢本科專業。然而,這些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國家和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規劃并創造條件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本科專業和研究生學位點,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
2.切合實際,按生師比規定專職教師數量
教育部出臺的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個文件中,除[2003]2號文件外,其它三個文件都強調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問題。三個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異,即要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在專職教師的配置上,三個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則。“少量”是數量規定,數量如何規定,[2001]1號文件中沒有涉及。[2002]3號文件(實施綱要)中特別提到,專職教師的“數量可根據實際需要自行確定”。[2005]1號文件中指出,“配備一定數量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這些提法比較模糊,彈性較大,剛性不足,操作起來不方便。筆者的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數量太少,師生比平均達1:10 986,難以滿足日益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國立大學每5 000~10 000名大學生配有1名專職心理咨詢員,而私立大學則每3 000~5 000名大學生配有一名咨詢員。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輔導與咨詢人員與學生的比例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決這一矛盾,筆者認為,各高校要保證足夠數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現階段可按師生比l:3 000~5 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建設,不斷提高培訓質量
為了提高專兼職教師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職業道德以及必備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師范大學設立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各省也設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中心,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培訓工作。但根據被培訓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問題:培訓內容過于注重理論講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訓練;缺乏實習督導;案例分析少;培訓時間短,很少有時間讓學習者自己去體驗或彼此分享、督導,培訓效果不盡如人意。要改變這種現狀,筆者建議:
第一,制訂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培訓計劃包括培訓目的、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師資要求、培訓時間、擬達到的效果等,這些都要有詳細的規定,做到培訓計劃化、規范化。一個培訓計劃在實施一到二輪后,要廣泛征求培訓人員和被培訓人員的意見,做到及時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培訓包。
第二,開展分類培訓。目前,我國高校參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專兼職教師、班主任、政治輔導員、其他任課教師等)的專業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根據這一現狀,筆者建議,各級培訓部門要針對不同人員,制訂不同的培訓規格要求,堅持開展分類培訓。按照不同的規格要求,實施不同內容、不同時間的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第三,堅持培訓經常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專業化是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專業化水平低到專業化水平高,這一過程是分階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間有個過渡階段。我們的方向是通過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這一過渡。要達成此目標,除了從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引進、充實專業人才外,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對現有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因此,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做好培訓的持久戰準備,督促各級培訓機構將培訓經常化,并長期堅持。
第四,加強技能訓練與實習督導。很多時候,各級培訓機構為了增加規模效益,培訓班的人數往往多則超過100人,少則70~80人,加上時間倉促,學員少有機會甚至沒有機會參加技能訓練與實習、督導。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筆者認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控制承辦方的規模,一般不宜過大,要合理分配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培養的時間,并在培訓過程中注重師資的研究能力與反思能力的培養。
4.協調好部門之間的關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格認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最低要求是“取得本專業或相關專業中專以上畢業證書、經心理咨詢員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獲得畢(結)業證書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對于通過培訓達到上崗要求者,由教育部認定的有關承訓機構頒發資格證書,逐步做到持證上崗。”顯然,這兩個規定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部門,彼此并不互相認定,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必須加強溝通,解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證上崗與現實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勵,調動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新的工作,教師需要學習,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過各種管理措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教師的參與有學校管理作為保障。如將兼職教師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為標準學時;咨詢老師的咨詢報酬平均每小時不低于50~60元;學校要對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工作進行考評,對工作突出的老師,給予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并獲得相應的物質獎勵,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資格;學校要配合有關部門,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師進行資格審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崗;凡獲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資格的老師,可優先外出進修、培訓、參加各類學術會議。
6.全員培訓,使每個教師都能擔負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2024職業健康培訓教育范文篇2
第一節 職業危害及職業病危害因素
一、職業危害定義
職業危害是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活動中,由于接觸生產性粉塵、有害化學物質、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質而對勞動者身體健康所造成的傷害。
二、職業危害的嚴重性
從200年前的產業至今,無論是工業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一例外地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工傷事故和職業病,近年來,ILO統計數據表明全球發生各類事故125億人次,死亡110萬人,平均每秒有4人受到傷害,每100個死者中有7人死于職業事故,歐盟每年有8000人死于事故和職業病,發展中國家每年有21萬人死于職業事故,1.5億工人遭受職業傷害。近十幾年來,我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隨著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大量引用,職業病隱患不斷增大,危害日趨嚴重化,在常見職業病發生不斷增多的同時,又出現了不少新的嚴重的職業衛生事故。我國現有塵肺工人40多萬人,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00多億,職業病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因粉塵、化學毒物而導致勞動者患職業病死亡、致殘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數不斷增加。大量職業病人的出現,不僅給勞動者及其家庭帶來災難,也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給企業和社會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有的企業甚至因此而破產、倒閉。目前,無論從接觸職業危害人數、職業病患者人數,職業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及新發職業病人數,中國均局世界首位。
三、職業危害的嚴重后果
1、職業危害損害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安全權利、健康權利、生命權利(人權)。
2、職業危害是勞動者及其家庭的災難,成為影響社會安全、穩定的不利
1 因素。
3、職業危害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每年因職業病損失近百億元。
4、職業危害有損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形象,成為國外攻擊中國人權問題的借口。
四、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
1、粉塵類
2、放射性物質類
3、化學物質類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
7、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導致職業性腫瘤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
五、我公司目前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
目前,我公司各礦山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以下職業危害因素。
1、粉塵:在采礦、掘進、爆破、運輸等作業過程中均可產生粉塵,礦工可因接觸的粉塵性質不同分別患矽肺、塵肺、混合塵肺。
2、噪聲: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切聲音都可稱為生產性噪聲或工業噪聲。長期接觸強烈噪聲可引起職業性噪聲性耳聾,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振動:在使用風動工具、破碎作業時可產生局部振動,長期持續使用振動工具,可引起手臂的血管、神經、肌肉、骨關節等各種類型的病損。
4、氮氧化物:井下使用的硝基炸藥開采時可產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氮,電焊、氣割時可產生氮氧化物。為淡紅棕色氣體,具有刺激性氣味。氮氧化物對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小,主要進入呼吸道深部細支氣管和肺泡,與水作用形成硝酸和亞硝酸,對肺產生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形成肺水腫。硝酸和亞硝酸進入血液后形成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和高鐵血紅蛋白癥,引起組織缺氧。
六、職業病危害因素致病模式
勞動者(個體)遇到職業危害因素,不一定就會發生職業性損害:工傷、職業性疾患和傷殘或死亡。它取決于個體、職業病危害因素和作用條件,只有
2 三個因素聯系在一起,才能對人體發生職業性損害。
作用條件的主要方面有:
1、接觸機會,如生產中使用某一有毒物質,但只限于在一個特殊工段;
2、接觸方式,經呼吸道,皮膚或其他間接途徑,或由于意外事故;
3、接觸時間;
4、接觸的強度(濃度)。
在同一生產環境從事同一種作業的工人中,個體發生職業性損害的機會和程度可有極大差別,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
1、遺傳因素;
2、年齡和性別的差異;
3、營養狀況;
4、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
5、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或個人習慣。
第二節 職業病概念、分類及特點
一、職業病定義
職業病是指公司各礦山和個體經濟組織(簡稱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職業病分類
目前我國法定的職業病是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調整公布的,共十大類,115種。
1、 塵肺有13種:如矽肺、塵肺、石棉肺、水泥工塵肺、電焊工塵肺等;
2、職業性放射性疾病有11種:如外照射急性、亞急性、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皮膚病等;
3、職業中毒56種:如鉛、苯、汞、錳、有機磷農藥中毒等;
4、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5種:如中暑、高原病等;
5、生物因素所致職業病3種:如布氏桿菌病、森林腦炎等;
6、職業性皮膚病8種:如接觸性皮炎、光敏性皮炎、電光性皮炎等;
7、職業性眼病3種:如職業性白內障、電光性眼炎等;
8、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種:如噪聲聾、鉻鼻病等;
9、職業性腫瘤8種:如苯所致的白血病、石棉所致的肺癌、間皮瘤等;
10、其他職業病5種:如職業性哮喘、棉塵病、礦井下工人滑囊炎等。
三、職業病的特點
1、病因明確,病因即職業病危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條件后,可予消除或減少疾病;
2、所接觸的病因大多是可檢測的,而且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勞動者致病,一般可有接觸水平(劑量)—反應關系;
3、在接觸同樣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發病率,很少只出現個別病人;
4、如能早期診斷,進行合理處理,預后較好,康復較易;
5、不少職業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只能對癥治療,故發現愈晚,療效愈差。 第三節 礦井常見職業病及急性職業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