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的論文
食品安全問題的論文1
近年來,食品行業“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塑化劑”等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不僅嚴重影響了人民身體的健康,而且對食品行業的發展產生了負面效應。為了嚴格把關食品質量,尤其針對消費量大、原料來源廣、品種多樣的產品,加強“從農場到餐桌”的安全衛生控制,是保證食品安全衛生的必要手段。食鹽作為人類生活的必需品,與其它食品相比,不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而且還是食品安全的基礎,特別是食鹽加碘承擔著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的責任,關系著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1食用鹽行業發展現狀
中國是鹽產品的生產大國,主要包括工業用鹽和食用鹽。年,我國的鹽總產能已突破1億t,產量超過8000萬t,其中食用鹽產品產量約為800多萬t。我國食用鹽產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氯化鈉占絕對主導的普通食鹽產品;另一類是多品種食用鹽,即食用鹽里添加一定量的代用鹽或食品配料、調味料,作為食用鹽的補充產品,包括低鈉鹽、調味鹽等。食鹽作為大宗、穩定消耗的生活必需品,其生產、銷售須實行嚴格的監管制度;要健全法律法規,實施依法治鹽。
2食用鹽產品存在或潛在污染來源
食用鹽按照原料來源可分為海鹽、湖鹽、井礦鹽,按加工方法劃分可分為精制鹽、日曬鹽、粉碎洗滌鹽,按功能劃分可分為普通食鹽、多品種食鹽。不同的來源以及不同的加工方式,導致了食用鹽產品在原料、生產加工和儲運過程中有受到來自水體、土壤、工藝、包裝物污染物影響的可能性。首先,是來自食鹽原料的污染。食鹽產品的原料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海鹽、井礦鹽和湖鹽,產地分別來自海洋、地下鹽礦和內陸鹽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也給我國水生資源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對海鹽而言,近海的海洋環境遭到破壞,沿岸海域氮、磷污染,石油泄漏污染,重金屬污染以及其他有機物的污染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國內近海總體污染形勢較為嚴峻。這給海鹽的產品質量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對井礦鹽而言,目前廣泛采用的工藝為“水溶開采工藝”,即將地面淡水注入地下鹽腔(一般的深度為幾百米,深的在1000m以下)溶解固體巖鹽礦藏獲得飽和鹵水,將該飽和鹵水抽上地面,進行真空蒸發制備井礦鹽。因此,注入地下的溶采水的水質直接影響井礦鹽產品的質量。對湖鹽而言,近年來內陸地區的湖鹽以再生鹽為主,鹽湖補水水質的污染直接影響湖鹽產品的質量,同時露天開采作業過程對湖鹽產品原料也帶來了一定的污染。最為常見的水體和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4一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1]。其次,是來自食用鹽產品加工過程的污染。目前食用鹽的種類繁多,各種功能性食鹽層出不窮,例如加碘鹽、低鈉鹽、健康鹽、味精鹽、營養鹽等。這些食用鹽通常是在普通食用鹽的基礎上,添加了食品配料、調味料等多種物質,這種生產方式增加了各種危害物帶入的可能性。再者,在食用鹽產品的儲運、銷售等過程中,也存在著危害物質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如包裝物中的塑化劑、重金屬等有害物將可能通過遷移的方式進入食鹽產品中。
3食用鹽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控制現狀
目前我國食用鹽的質量監測主要是以國家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國家輕工業井礦鹽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鹽務局的鹽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為重點,以各食鹽定點生產企業化驗室為基礎的三級質量檢驗網絡。另外,《食品安全法》實施后行業系統外的檢測機構,如天津科技大學海洋資源與環境監測中心、各省市的質監系統檢測站也開始成為食用鹽產品質量檢測的補充。從國內目前鹽行業的檢測機構情況看,絕大部分機構僅限于GB5461、GB2721、QB等標準中規定的常規理化指標的檢測和重金屬的檢測,幾乎沒有微生物指標的檢測資質,更深層次的食品安全指標更未涉及。目前國內生產企業質量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也較為突出:檢測設備簡陋、檢測項目單一、不能根據鹽品種進行分類檢測、不同產地的鹽檢測數據庫沒有建立、多品種食用鹽的檢測標準尚屬空白。另外,針對多品種食用鹽所添加的食品原料(包括提取物、濃縮液等)或食品添加劑的檢測能力也較低。
4建議
1)要下力氣搞研究,要對食用鹽質量安全中危害因素種類和存在規律進行充分的了解。這是食用鹽安全控制的首要前提,也是重要限制因素。
2)鑒于現有的食用鹽的標準明顯滯后于食品安全發展的需要,國家或者食鹽行業的權威部門,應該在充分了解食用鹽中危險因素種類和存在規律的前提下,修訂現行的食用鹽相關標準,提高食用鹽的食品安全門檻。
3)企業應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構建食鹽質量監控體系,提升食用鹽監管水平。同時建議加強校企合作,解決檢測人員專業水平相對較低,技術局限的問題。而且校企合作有助于雙方優勢互補,促進行業技術發展。
食品安全問題的論文2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個老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盡管政府對提高食品安全出臺了許多措施,但要在短時期內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仍然是有難度的。本文對食品安全影響因素與保障做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
1食品安全的影響因素
食品的生產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環節眾多,幾乎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
1)污染因素
食品污染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中最為常見的類型,是指在進行食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以及烹飪過程中,由于接觸到有毒有害物質而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可能是食品自身本來就有的,也可能是由于環境污染或者生產加工工藝問題而產生的。食品污染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生物污染:生物污染很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食源性疾病以及代謝毒素,威脅人體健康。在我國,微生物污染是影響食品安全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食品安全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產生。通常來講,細菌對于食品的污染途徑主要包括三種,即食品原料污染、食品加工污染以及食品儲運污染。②工業污染:在當前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影響下,我國環境污染問題也在不斷加劇,大氣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逐漸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嚴重的食品污染,例如,2005年廣東北江韶關鎘嚴重超標事件、2008年廣西河池市砷污染飲用水事件,都是由于水體中重金屬元素超標引發的,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可以說,工業污染是造成食品污染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土壤污染,更是引發農產品污染的最重要源頭。③農藥殘留: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藥的生產和使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每年由于農藥引起的中毒人數占據總中毒人數約21%的比重,各種農藥的濫用使得農產品中存在嚴重的農藥超標現象,很容易引發急性中毒或者對消費者產生慢性危害。不僅如此,在畜牧產品中,部分不法商販在飼料中添加違禁藥品,如瘦肉精等,同樣會導致食品污染問題,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2)工藝因素
在當前科技發展的帶動下,食品工業采用的原料和加工工藝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各種各樣的添加劑也開始充斥食品市場,在追求食品外觀和味道的同時,卻忽略了食品安全問題,如面粉增白劑的濫用。在當前許多食品的加工制作中,大都是采用油炸或者燒烤的形式,這樣雖然食品的味道更加美味,但是會產生具有較強致癌性的有害物質,而各種新的加工工藝在使用中,如果不規范,則很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3)管理因素引發食品安全的管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當前我國對于食品安全問題重視不足,缺乏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對于食品安全衛生方面的監管存在很大的滯后性,往往是在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政府相關部門才會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補救,嚴重影響了我國食品市場的秩序和社會的穩定。②缺乏良好的監管隊伍:當前,我國在食品安全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資源相對較少,衛生監督隊伍薄弱,難以有效滿足食品安全監督的實際需求。不僅如此,在監管隊伍中,部分監管人員專業素質不高,不能有效執行食品衛生標準,無法對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作出明確判斷,更有甚者,為了滿足個人私利,收受商家賄賂,對于食品安全問題視而不見,嚴重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
2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
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充分重視起來,采取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預防和解決,為人們提供更加綠色健康的消費市場。
1)構建食品安全與質量監管體系
食品安全質量監管體系不僅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還必須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覆蓋國內市場中所有的食品生產、制造和銷售等市場行為,同時還應該加強對于進口食品的管理,確保監管體系具備整體性、預防性和教育性的特征,涉及整個食物鏈的各個環節。一方面,應該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建立相應的食品污染和監測信息系統,針對可能存在的食品污染問題進行及時預警和控制,避免被污染產品流入市場,從根源上杜絕食品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要加快現代新技術的應用步伐,如物聯網系統、基因芯片技術等,提升對于食源性疾病的病原體檢測以及溯源能力,對生物性食源性疾病進行有效控制,保證食品安全。
2)完善食品安全法制體系
一方面,要嚴格法律用語,減少法律條款中的漏洞,加大對于違規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當前,我國在針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處理時,存在著措辭含糊、處罰力度小、伸縮性大等問題,使得部分食品安全違法違規人員不能得到相應的懲處,難以起到良好的警示效果。對此,應該對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加大處罰力度,強化食品安全法制建設,針對那些為謀私利不顧公眾安全的單位和個人,應該嚴厲懲處,起到相應的警示作用,從根本上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為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要確保法律法規的有效落實,嚴格執法。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對各部門的資源進行充分整合,組建專門的食品安全執法部門,實現食品安全執法工作的系統化、常態化和完備化,減少和杜絕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的現象,確保執法的嚴肅性和規范性。
3)促進食品生產專業化
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眾多,但是其中最為關鍵的,還是食品加工企業的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其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此,食品加工企業應該端正態度,樹立相應的責任意識,在食品生產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并遵循相應的職業道德。對于企業管理人員而言,應該樹立食品安全意識,認識到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性,確保食品生產中工藝的先進性、原材料的可靠性以及質量的穩定性,同時,應該定期對生產車間進行全面消毒處理。保證食品生產的衛生環境;另外,要定期對基層員工進行體檢,確保員工的身體健康。不僅如此,企業還應該對食品生產的過程進行透明化處理,主動接受公眾監督,以關注消費者的健康為目標,創造企業利潤。總而言之,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一個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應該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立足我國國情,提出相應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包括構建食品安全與質量監管體系、完善食品安全法制體系、促進食品生產專業化等,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相應的參考依據,希望可以創造出一個健康、衛生的食品安全環境,推動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食品安全問題的論文3
食品安全關乎到全人類的身體健康與國家社會全面發展,屢見報端的食品安全問題,例如“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等食品安全事件給當代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潛在威脅,有鑒于此,充分而準確的做好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將會成為一個造福全人類的宏大事業。
1食品原料來源監管不力與對策
食品的生產與加工企業數量眾多,規模參差不齊。受此影響,食品生產與加工原料表現出來源眾多的具體形態。在種植的過程中,化肥和農藥應用不恰當,農民為增加單位時間作物產量,有效提高經濟收益、避免病蟲害,超過標準量使用化肥及農藥,使收獲之后的農作物果實產品有害物質殘余量嚴重超過規定用量。家禽及牲畜飼養過程中,為了有效減少家禽及牲畜感染疾病的幾率或者大大縮短其出欄時間,從業者往往會以飼喂或者注射的方式使用藥物,例如,生長激素類或者消炎抗菌類等等,從而使市場上流通的動物制品藥物含量大量超標,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食品不安全問題、例如,用被工業廢料破壞過的河水給農作物澆水或攪拌用于飼喂牲畜、家禽的飼料,又或者是給它們做飲用水使用,致使各種各樣的重金屬滯留在動植物體內。另一方面,來源于流通環節的食品生產或者加工原料的預前檢查往往不是很嚴格,致使一些不安全的食品原料進入到食品深加工環節,最后又重新回歸到產成品市場,直至消費者購買。因此,要規范食品原料的獲取渠道,苛刻控制化學藥物在食品原材料生產流通環節中的應用。要對食品原材料的獲取過程要進行細致的檢驗檢疫,保證食品的制作原材料的檢驗結果符合相應的衛生及安全法律規定,要大力監督廣大農民的農作物種植操作過程,嚴格管制化學藥品的不規范使用,并由食品衛生專業人士進行蒞臨指導,利用食品生產經營與流通行業內分享優質核心的資源和技術等有力條件,在充分保證增產增收前提的同時竭盡所能保障食品原材料來源的絕對可靠。國家要制定相關的有針對性有懲戒力度的政策方案,尤其要加大治理廠區所在地理區劃的河水流域污染情況的力度,并詞而行,不要在河水流域或者水源獲取地污染嚴重的條件下,種植農作物或飼養牲畜及家禽,一定不要使用含有危險成分的飼料及違禁物品喂養牲畜、家禽,對藥品的檢驗檢疫力度要更加嚴格,對有害成分超標食品要堅決杜絕,堅決將其阻擋在餐桌之外。
2食品添加劑的不當使用及相應監管
食品生產者往往出于多種目的,例如:保持食品類生產產品外表美觀且富于吸引力,入口感受良好有嚼勁,表征觀察感受好,以及有效引觸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通常會超過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的規定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一些被明令禁用于食品之中的化學物質,這些不法舉動嚴重地逾越法律法規的底線,與社會主流群體提倡的綠色消費理念大相徑庭。有企業為過分延長食品的保質期限,過量使用防腐劑(例如苯甲酸鈉、山梨酸鉀等),既使食品質量下降,又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有些企業為節省成本,擯棄標準,使用假料劣料。或者完全不顧及社會后果[5]。規范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大力確保食品的絕對安全,加強食品生產加工模式的創新研發,堅決不使用違禁化學品,從眾多角度出發建立監管機制、堅決徹底懲戒屢教屢犯的企業,絕不姑息養奸,法外開恩,以此實現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的目的。
3食品安全監督工作缺位及其對策
食品原材料獲取、生產以及物流運輸,批發零售等流程中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但相關部門的監管工作有所缺位,我國目前條件下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有失完備,針對具體環節的相關標準缺乏細化。有很多從業者利用法律漏洞謀求私利,他們的不法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這些現象的另一個引致原因是有關部門的監管不力。第一,如果要充分增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強度,就要完善有關的法律和行業制度,將與食品安全領域的法律法規完備化、詳盡化、專業化。應當將其完全覆蓋到食品產業的全部流通環節。第二,增強監督管理工作力度,規避生產者為得取最優化利益而違規使用化學物質,化強食品安全檢疫強度,提高測驗技術水平,及時發現不安全食品,規避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要賦予消費者充分的相關權利,充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要強化食品安全事故處理體制機制的完善性,切實維護食品消費者的利益訴求。
4結語
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關系國民福祉的命題。要從食品來源、添加劑使用以及監管制度建設三個方面來改進有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相關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在此基礎上,促進監管領域的短期進步和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