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過七夕的
古人是如何過七夕的
古人過七夕的方式有三種:穿針乞巧、投針驗巧和為牛慶生。穿針乞巧是少女們在月光下快速穿過九孔針的習俗,稱為“得巧”。投針驗巧是人們在中午將針扔進水中的倒影,以判斷是否討到巧。為牛慶生是人們關注牛的生日,兒童會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這些習俗和現代慶祝七夕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體現了古人對七夕節的慶祝和關注。
古人七夕節送什么禮物
1、送香囊。
古代女子都會針線活,年輕女子比較喜歡刺繡,倘若女子喜歡某個男子,她就會精心地繡上一個香囊,送給暗戀之人。若男子接受了此物,那就代表男子接受了女子的愛慕,兩人就相當于定情了。男子出門佩戴香囊,便代表著心有所屬。小編認為,這和現代人送戒指意義類似。
2、送羅帕。
羅帕是古代女子的貼身之物,又可當作飾物。古代羅帕,常常用于傳情,代表著說不完道不盡的纏綿之意。試想,一位佳人,手執羅帕,微遮嬌容,對自己心上人羞羞抿笑,暗送秋波,男子那是何等歡喜。所以,羅帕既然是女子貼身之物,又附帶特殊意義,那么古人定然不會輕易地送給他人。因此,羅帕在古代被定義為定情信物,七夕節當天,女子將羅帕送與愛人,便代表私定終身。
3、同心結。
同心結是我國傳統手工藝術品。同心結,顧名思義,就是夫妻、情侶之間同心同意,古代,同心結象征著情人之間心意相通。古代男女結婚,新房子內就會掛上同心結,代表著喜慶恩愛。七夕節,古人會互送同心結,代表著真情實意。
4、玉佩。
玉佩是一種貴重之物。古代,平民百姓家一般少有,都是一些富家子弟或者皇家貴族才會擁有。古代七夕,男女之間互送玉佩,不僅代表著忠貞不渝,更代表著以身相許。玉佩是古代男女之間常見的定情信物。
5、梳子或發簪。
古代,梳子和發簪都是女子隨身之物,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頭發,代表著長相思,男子用梳子為女子梳頭發,代表著解開相思之苦。何人能解女子相思之苦?唯有女子的愛戀之人!發簪代表著一箭穿心、一往情深。所以,七夕節,古人常?;ニ褪嶙?、發簪,代表彼此都是意中人,一往情深,情定終身。
七夕節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于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的民俗
1、香橋會: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臺即稱為“拜七娘媽”。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代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浫酥厍上?,燈光到天明。”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蚪M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瑯滿目。
4、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斗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5、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p>
七夕節穿紅線的原因
因為有傳說牛郎織女在這一天相會,七夕人們在月下穿紅線,目的是為了能夠給牛郎和織女搭上一座鵲橋。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