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環境日全球主題
世界環境日每年的慶祝活動在6月5日舉辦,今年是世界環境日設定50周年。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3世界環境日全球主題是“塑戰速決”,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2023世界環境日全球主題是“塑戰速決”
2023年世界環境日全球主題是“塑戰速決”,呼吁全球為抗擊塑料污染制定解決方案,將展現國家、企業和個人在怎樣學習更加可持續地使用塑料,希望有一天塑料污染可以成為歷史。
1日在北京舉行的活動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主辦,來自聯合國機構、駐華使館、中國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嘉賓受邀參加活動。
聯合國駐華系統協調員常啟德在活動開幕致辭中提到,“據估計,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料最終進入我們的海洋,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破壞。微塑料甚至已經進入我們的食物鏈,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現在是采取行動的時候了,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作用。”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涂瑞和在歡迎辭中指出,“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我們需要系統性變革,涉及塑料的整個生命周期,從生產到消費到回收,從原材料獲取、產品設計和生產、到替代品的研發,再到完善塑料廢物的回收利用。塑料污染治理面臨著很多挑戰,需要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和每個消費者的積極響應,并各顯神通提出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英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關一松在主旨發言中提到,該基金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的《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以塑料循環經濟為共同愿景,目前已吸引超過500家相關機構加入,其自愿性倡議及年度報告機制為全球政企決策者提供了重要參考,并將為推動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塑料污染全球協議創造有力條件。
去年在內羅畢召開的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來自175個國家的首腦和環境部長批準了一項歷史性決議,旨在終結塑料污染,并在2024年底前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府代表和利益攸關方目前正在巴黎舉行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的第二次會議(INC-2),正在巴黎的中方談判代表、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副司長溫雪峰在談判現場發來視頻致辭。
他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持續實施全鏈條治理,取得積極成效。中國積極推動和支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塑料污染,貢獻中國智慧。一是成功實施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二是積極穩妥推進塑料制品替代。三是在巴塞爾公約框架下,中國與日本、英國共同牽頭塑料廢物環境無害化管理技術導則修訂工作。四是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對發展中國家應對塑料污染能力的培訓。
當天的主題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兩場政策層面與企業實踐對話,以及展出數字媒體藝術家葉風為本次世界環境日創作的藝術裝置《無塑》。
關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簡稱聯合國環境署)是全球領先的環境機構,負責制定全球環境議程,促進聯合國系統內連貫一致地實施可持續發展環境層面相關政策,并承擔全球環境權威倡導者的角色。
我們的使命是激勵、推動和促進各國及其人民在不損害子孫后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為建立關愛環境的伙伴關系提供指導和鼓勵。
世界環境日的節日意義
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共同家園,然而由于人類常常采取亂砍濫伐、竭澤而漁等不良發展方式,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大大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正使生態系統滑向不可恢復的臨界點,如果地球生態系統最終發生不可挽回的惡化,人類文明所賴以存在的相對穩定的環境條件將不復存在。
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要求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來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近十年節日主題
2010年:多樣的物種,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來
2011年:森林:大自然為您效勞
2012年:綠色經濟:你參與了嗎?
2013年:思前,食后,厲行節約
2014年:提高你的呼聲,而不是海平面
2015年:可持續消費和生產
2016年:為生命吶喊
2017年:人與自然,相聯相生
2018年:塑戰速決
2019年: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
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1、全球氣候變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2、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并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3、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 近百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已處于瀕危狀態,這些約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占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4、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堿度(PH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筑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 世界已有三大酸雨區。中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5、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6、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
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已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黃河流域,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7、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8、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是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9、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東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10、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具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愈疾病或致殘的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