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
1、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嘗試看圖口述并懂得運算。
2、培養幼兒的合作與競爭意識,體驗數學的魅力。
活動準備:
1、10以內加減算式卡片若干張,加法圖片若干張,口述圖片5張。
2、搶答器(鼓、腰鼓、鑼)三個,統計牌一個,唐老鴨、米老鼠、小熊圖片各一張。
3、水果卡片若干,禮花一個,勝利、失敗、歡快的音樂各一首。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師:小朋友,歡迎你們來到快樂數學大本營,我是快樂數學欄目主持人——小問號。我們欄目的口號是:快樂數學,快樂無限!我們現在大聲的把口號喊出來:快樂數學,快樂無限!ye!首先我要向你們介紹今天的三個方隊,貼有米老鼠的是米老鼠隊,歡迎你們!貼有唐老鴨的是唐老鴨隊,歡迎你們!貼有小熊的是小熊隊,歡迎你們!米老鼠、唐老鴨、小熊都很喜歡吃水果,今天我為你們準備了許多的水果,你們想要得到水果嗎?那我們馬上進入快樂數學第一關。
二、快樂數學第一關。
1、師:第一關:必答題。三個方隊的每一位選手都要回答一道題目,每答對一題,獎勵一個水果。答錯不獎勵也不懲罰。但要自己獨立回答。得到水果的選手,要自己拿起水果貼到自己隊的英雄榜上。看那一隊的水果個數最多。現在請各隊的一號選手答題。
2、師:答題開始。請聽題3+3=?(教師請三位選手輪流回答)幼兒:3+3=6 師:(出示正確答案)回答正確,某某和某某得到水果獎勵。
3、師:現在請各隊的二號選手答題。(依次進行)
小結:第一關六輪必答題結束,我們來關注各隊的水果得數,某某隊得到幾個水果,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教師板書)小朋友看哪個隊的水果個數最多?米老鼠隊現在暫時,但唐老鴨和小熊也不要氣餒,在后面的環節里,你們還有機會。現在我們進入今天的第二個環節——快樂數學,第二關。Ye!
三、快樂數學第二關。
1、師:第二關“我說你來算”。今天我帶來了一張圖片,我給它編了一段話,請你算一算,我的圖上有幾只小動物?(花園里有兩只蝴蝶,又飛來兩只蝴蝶,一共有幾只蝴蝶?)小朋友請你算一算。
2、我這里還有一張圖片,誰能象我一樣給它編一段話,讓我來算一算。
(1)、幼兒自由討論,請幼兒口述。
(2)、教師完整講述,并板書:2+3=5
3、我這里有三張圖片,每個方隊一張,請你們把圖片編成一段話,把答案悄悄地放在心里。
4、挑戰開始:米老鼠隊可以選擇唐老鴨隊和小熊隊當中的一隊接受挑戰。師:你們選誰?唐老鴨隊接受挑戰,請聽題。(唐老鴨隊可以是任意隊員答題。答題是否正確由挑戰隊判斷,答對拍三下,答錯
@_@我是分割線@_@拍一下。)恭喜唐老鴨隊得到一個水果。現在請唐老鴨隊出題。
5、小結:在第二關中,三隊編的都很好,我給三個方隊都加上一個水果。我們再來關注各隊的水果個數。(表揚第一名,鼓勵其他隊)
四、快樂數學,第三關。
1、第三關,搶答題。我出示圖片,你們用數字算出來。比如:這張圖片你回怎么算:(2+3=5)對!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算。
2、我請每隊的數字6當隊長,請隊長那出凳子后面的樂器當搶答器,當我那出圖片說:搶答開始。注意:隊長必須在我說開始之后才能敲響搶答器。好!準備!搶答開始。
3、小結:搶答環節米老鼠隊幾個水果?唐老鴨隊幾個水果?小熊維尼隊幾個水果?
五、統計
1、三關過后,我們來看各隊的水果得數。(幼兒唱數,教師統計)某某隊得到水果最多,某某隊和某某隊水果也很多。米老鼠、唐老鴨還有小熊維尼非常高興,給我們送來了禮花,我們一起慶祝一下(教師打出禮花)跳起來吧!
2、結束:現在我們到教室里繼續慶祝。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2
1.探索8的組成,知道8有七種分法。
2.初步了解“部分數互換,總數不變”的規律。
3.體驗數學的奇妙有趣,喜歡數學活動。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是探索8的組成,知道8有七種分法
難點是初步了解“部分數互換,總數不變”的規律。
活動準備:
小路背景圖一張、活動教具小樹8棵、1至7的數字卡若干張、教師用大記錄紙3份、幼兒每人一份拼板學具、每人8個小釘、記錄紙、鉛筆。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以“碰球”的游戲復習7的組成。
“今天我們來玩一個“碰球”的游戲,我要找一個和我的數字合起來是7的數字做朋友。”(兒歌:嘿!嘿!我的1球碰幾球?幼兒答:嘿嘿,你的1球碰6球!)
二、幼兒操作:探索8的組成。
“森林樂園里新修了一條馬路,小動物們準備在路的左右兩邊種上小樹,這樣馬路看起來就會更漂亮一些。那請你看一看小動物們可以怎么種呢?把你的種法用分解式記錄到紙上吧。”
1.幼兒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記錄結果,教師在白板上呈現。
將幼兒記錄結果按有序排列與無序排列呈現,引導幼兒觀察兩張記錄結果,比較哪張更容易記住,為什么?
“請你們看一看并來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一邊的數慢慢變大,另一邊的數慢慢變小。)
小結:數字8一共有七種分法。
三、再次探索8的組成,引導幼兒學用互換規律找出8的幾種對應的組成。
1.出示活動教具:請小朋友一起來數數小動物們一共要種的樹?(8棵)。
2.教師示范演示教具,其他幼兒根據操作在紙上查找分解式,并說說每個數字代表的意思。
“8棵小樹,種在馬路的左邊1棵,種在馬路的右邊7棵,8棵樹可以分成1棵和7棵。1棵樹和7棵樹合起來是8棵樹。8棵樹可以用數字8來表示,1棵樹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7棵樹可以用數字7來表示。”
3.教師在黑板上寫出8的分解式,并帶幼兒說說:8可以分成1和7,1和7合起來是8。
“看到這個分解式,小朋友還會想到哪一個分解式”
引導幼兒說8還可以分成7和1。
“小朋友看,8可以分成1和7,也可以分成7和1,它們數字沒變,還是1和7,只是數與數的位置交換了一下,合起來的總數也沒有變,都是8。”
4.以此類推,找出8的另外兩組對應分法。
8可以分成2和6,8可以分成6和2;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5和3……
小結:小朋友們,今天我們通過自己動手找出了8的七種分法,還運用互換規律快速的找出8的3組對應組成。小朋友只要記住這些規律,以后學習數的組成就會更加簡便、快速。
四、結尾
出示車票:1—7數卡若干,老師現在給小朋友發車票,請你去找和自己手中數字合起來是8的車票的小朋友牽好,只有找對的才能上車哦!
“現在我們就坐上觀光游覽車,在剛種好小樹的馬路上看看美麗的森林樂園吧!(檢查一遍組合正確與否),出發!”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3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2、引導幼兒知道日歷等是查看時間(日期)的工具,學習查看他們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觀察和想象能力,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張,自制外形似房子狀的20__年1月--12月的月歷(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區分),小字卡(同前)和數字卡(12、30、31、28、365)人手1份。
2、各類掛歷、臺歷、月歷等布置的展覽區。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激發興趣。
導入語: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有趣的數字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高興嗎?那我們先一起來認一認、讀一讀。看到這些數字,你想到了什么?(學號、年齡、時間等) 評: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擴展性思維.
二、出示房子,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數字之間的關系。
1)出示房子圖,小朋友瞧,這里還有許多有趣的數字呢!仔細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你們發現了這么多秘密,真了不起!咦,這些數字里還藏著一個好聽的故事呢!想不想聽?
教師利用大字卡講述故事。
評:幼兒的積極性很高,聽故事很認真.
2)幼兒操作小字卡、數卡回答問題。
年媽媽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它有多少個日娃娃呀?它為日娃娃蓋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有哪幾個月?小月房有哪幾個月?大月有幾日?小月有幾日?頂小的月是幾月?有多少日?
三、學習查日期
1)現在老師指日期,請小朋友說出是幾月幾日? 老師說日期,請小朋友把它找出來。
師:那今天是幾月幾日?你們怎么知道的?
教師總結:對了,象日歷、掛歷、臺歷等可以查看日期。
2)前幾天小朋友都帶來了一些掛歷、臺歷,今天我們就來開個展覽會,看看找找說說日期(如:生日、節日等),并介紹給旁邊的小朋友和后面的老師聽。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4
1、通過“黑白棋大賽”幫助幼兒學習6的加法。
2、初步培養孩子們的合作精神。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大棋譜兩副,黑白棋子若干。
2、紅、黃、綠、紫隊標志一份,每隊準備一副棋譜,若干黑白子。
3、數字卡片“6”以內加減算式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分隊推選小隊長
“分成四隊,每隊4個孩子,自己選出小隊長”
二、黑白棋對抗賽
1、規則:每隊選2名小隊員先后參加比賽,第一名隊員用黑子,第二名隊員用白子,要求黑子和白子合起來我給你的數。
2、幼兒比賽,教師總結比賽情況。
三、合作擺“6”
1、規則:請一組的小朋友合作擺“6”,一行一種擺法列一道算式,要求算式不能重復,比比看規定時間哪一隊找到的6的加法算式最多,最正確。(幼兒擺“6”)
2、相互檢查
現在請你們相互檢查,先看看他們列了幾道算式,是否正確,如果有錯錯再哪?每隊選一位小朋友告訴大家結果。(總結比賽情況)
3、“6子通”搶答賽
我這里有一張大棋譜,里面藏著許多6子通的6的加法算式,能能找到嗎?
4、總結得分評出第一名。
四、個人競賽:猜猜看
1、規則:我給你5個數字“2、5、1、3、4”請你用三十秒的時間記住,然后我把數字翻過去,請你指出和2加起來是6的數。
2、幼兒比賽,答對發獎。
五、延伸
剛才,我們想了許多辦法使黑子和白子合起來是6,那么要他們合起來是7,該怎么擺棋子呢?我們到教室里去擺擺看好不好啊?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5
1、學習9的分合,知道9分成兩份可以有8種分法,并記錄結果。
2、在探索操作活動中,知道按序分合不易漏掉數字,在觀察中發現兩部分數之間的增1減1的關系。
3、會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1、教具:放大的操作材料。
2、學具:購物券、水果卡片,記錄卡。
活動過程:
一、復習8以內的加減師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二、學習9的組成
1、情境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師:今天,小兔水果店開業了,這個水果店里的水果都賣9元錢。小兔水果店還為我們小朋友每人準備了8張購物券呢。
2、介紹購物券。
師:購物券上有什么圖形?(圓形)一個圓形表示1元錢,兩個圓形表示2元錢。這張購物券是幾元錢?(5元)為什么?(因為上面有5個圓)想一想,哪兩張小圓片合起來是9元錢,正好可以買一樣水果?等一會你能買幾樣水果?
3、分組進行活動。
(1)每組一個營業員(掛牌),其他幼兒去營業員那買水果,營業員一定要嚴格驗證小朋友是不是付了9元錢。
師:營業員一定要把好關,看看買水果的人是不是付了9元錢,不然會賠錢的。
顧客買了水果后,要將自己用的是哪兩張購物券、買的是什么水果記錄到記錄卡上,記錄好后,再去買,看看誰買的多。
(2)幼兒把自己買的情況記錄到卡片上,例如我用1元錢和8元錢買了桃子。
4、展示個別幼兒的記錄卡,發現互換關系。
師:誰來告訴大家,用哪兩張購物券合起來正好是9元?
5、知道9的8種分法。
師:哦,原來9有這么多的分法呢,讓我們一起來按順序說一說吧。
9可以分成1和8……9有幾種分法呀?(8種)6、操作活動。
師:剛才我們玩了水果店游戲,玩的時候我們小朋友了9的八種分法,小朋友真聰明。現在小兔的媽媽想請我們小朋友幫個忙,小兔在幼兒園學了9的組合,可還是不會做,請我們小朋友做給他看,你們愿意嗎?
(1)出示操作材料,介紹做法。
(2)幼兒做,教師指導。
師:做完后請小朋友檢查,檢查對了再交給我,我送給小兔媽媽,讓她的孩子們看看。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6
1、學習按所出物品列算式,進一步理解加號、等號的含義。
2、體驗共同游戲的愉悅。
3、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實物卡、看圖列算式卡
2、學具:看圖列算式卡、數字卡、實物卡、記錄卡、看圖分類計數等
活動過程:
一、復習6以內數的組成
1、碰球游戲
師:我們來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戲,我和你合起來是5,嘿嘿,我的2球碰幾?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師:我和你合起來是6,嘿嘿,我的4球碰幾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實物卡,復習6的組成,引出6的加法
師:看,這張圖片上有幾只小貓啊?
幼:6只
師:上一次啊我們幫這些小貓分過類了,現在我們來動動腦筋,怎么樣用算式表示
(請3—4位幼兒)
二、引出新游戲
出示看圖列算式卡,請幼兒操作
三、分組操作
(1)看圖列算式(實物卡、數字卡)
(2)6的組成卡
(3)看圖分類計數或用算式記錄
(4)看實物用算式記錄
(5)算式接龍
四、總結評價
集體驗證部分幼兒的操作卡。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7
1.尋找生活中的數字,初步了解數字在不同物品中表示的含義
2.能結合自己已有經驗,創造性的運用數字。
3.對數字感興趣,積極關注身邊事物。
活動準備:
生活中有數字的物品(衣服鞋子、時鐘、日歷、圖書、有生產日期保質期的食品包裝袋等)
活動過程:
一、用特殊號碼激發幼兒對數字的興趣。
1.出示火警圖片,師:小朋友們看看這是一組什么數字?你們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嗎?打了119,誰會來呀?那讓我們一起看看是不是火警叔叔會來!
2.出示110、120數字,師:這些數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看看撥打這個號誰又會出現?
師:原來這些數字有這么大的本領呢!
二、尋找生活中的數字,探索各種數字的不同含義(播放ppt上的圖片)
1.激發幼兒對數字的興趣。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數字,今天就有許多數字來到我們身邊,(教案出自:屈老師教案網)讓我們一起來找找吧(尋找身邊的有數字的東西)
2.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師:你是在什么東西上發現了數字,它表示什么意思?我們請個小朋友上來,把他的發現告訴大家?
衣服鞋子上的數字表示什么意思?(大小)圖書上的數字表示什么(頁碼)鐘面上的數字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時間)尺子上的數字表示什么意思(長度、寬度、高度等)
3.猜想老師提供的物品上面的數字有什么意義。
4.出示生產日期師:你們想想看,這些數字通常在哪里可以看到啊?那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有什么作用?
三、玩游戲抱抱團。
師:現在我們來玩一個關于數字的游戲,這個游戲的名字叫做抱抱團,小朋友們都很熟悉了吧,原來數字還能給我們的生活中帶來這么多的快樂。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8
1、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序列,產生對規律活動的興趣。
2、能仔細觀察、主動探索,感知規律的主要特征。
3、嘗試自創規律,發展幼兒的實際運用能力。
活動準備:
1、有色彩排列出規律的衣服。
2、可以串掛的小積木若干,穿掛用的繩子人手一根。
3、生活中有規律事物的課件(照片以幼兒身邊場景為主)。
活動過程:
(一)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
1、欣賞衣服
引導幼兒觀察一些同伴的衣服,并發現衣服上的規律。
2、觀看課件,進一步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
引導幼兒觀察:這是什么(或什么地方)?你能找到其中的規律嗎?這個規律是怎么樣的?
(二)穿玩具,感知各種規律
1、幼兒自己運用一定的規律穿起小玩具串。
2、集體交流自己運用的規律,并將其轉換成符號形式。
3、引導幼兒分析與提煉規律的主要特點。
(三)運用規律
1、排隊:我們小朋友可以排排隊,排出規律。
2、編動作:用動作表現規律。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9
1、初步學習2的分解和組合,認識分合符號"∧""∨"初步理解部分數與整體數的關系,發現數的多種分解方法。
2、激發幼兒學習數的組成的興趣。
重點分析:
初步學習2的分解和組合,理解分解組成的含義。
難點分析:
理解部分數與整體數的關系,發現數的多種分解方法。
活動準備:
蘋果兩個、果盤兩個、雪花片、小木棒、小積木等小型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講解演示,學習2的分解和組合。
1、講解示范:把兩個蘋果分到二個果盤里,提問:2可以分成幾和幾?再把兩個果盤中的蘋果放到一起,提問:1和1和起來是幾?用數字表示算式并講解算式:2-整體數、∧-分解號、∨-合成號、11-部分數。老師在黑板上記錄分合式:
2 1 1
∧ ∨
1 1 2
讀作: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起來是2。
2、自身體驗:幼兒自由結合2人一組,按老師的口令進行分合練習,如老師說:2可以分成1和1,兩人迅速分開,老師說:1和1合起來是2,兩人便迅速拉手站在一起。
3、請幼兒自由嘗試:充分利用積木、操作雪花片、小木棒,等進行組成分解組成練習,教師巡回指導,鼓勵他們發現數的組成方式。
4、用"拍手對歌"進行鞏固。
拍手對教師:小朋友,我問你,2可以分成幾和幾?
幼兒:某老師,我告訴你,2可以分成1和1。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10
1、經歷幾個相同數連加的認知過程,借助學具計算相同數連加的加法。
2、在活動過程中發展觀察力。
3、樂于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數學準備:水果圖片若干,蔬菜圖(蘿卜、蘑菇)若干、籃子(籃子里有寫著相同數連加的算式)若干、鉛筆白紙若干。
2、《操作冊》第6冊第45—46頁。
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感知生活中的連加現象,并用此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活動難點:能夠觀察圖片并討論找出幾個相同數連加。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列出連加算式,并嘗試計算。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
師:嗨,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班來了好多客人老師,小朋友們跟客人老師問好吧!小朋友們,我是小熊維尼,我果園里面的水果成熟了,我想請小朋友們去幫忙摘水果,我們就一起出發吧。
2、集體活動:創設情境:小熊維尼果園里的水果長得很特別,究竟有什么特點呢?小朋友們要仔細觀察哦。
(1)感知幾個相同數連加。
①出示圖一
引導幼兒觀察,列出算式。
小朋友你們看,我們來到了櫻桃園,果園里的櫻桃好多啊!
提問:上面有多少串櫻桃?每串櫻桃有幾個?你們是怎么數的?(引導幼兒用加法算式表示:“2+2+2”)
②出示圖二
提問:下面這個圖,你能列算式嗎?老師相信難不住大家。(引導幼兒加法算式表示:“3+3+3+3”)
③出示圖三
提問:你還能列出算式嗎?(指導方法同上)
(2)比較討論,找共同特征“幾個相同數連加”。
教師:我們在果園里摘了許多水果,還列出了3道加法算式。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3道算式,你能發現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幼兒自由表述,是加法,有幾個加號,加數都是相同的,可讓幼兒先讀算式然后與同伴交流)
小結:所有的算式都是連加的,并且加數都是一樣的,我們叫做“相同數連加”
師:我們一起來算一算,果園里每種水果一共有多少呢?
(引導幼兒用數一數的方法將3個算式計算出來答案。)
(3)教師示范講解操作學具計算相同數連加。
師:摘完了水果,小熊維尼很感謝小朋友,但是它還有些事要小朋友幫忙完成,我們開始行動吧。
第一遍,種蘑菇。現在請每位小朋友根據籃子里的加法算式題卡,在籃子上種出相應的蘑菇。如:“2+2+2”,幼兒在一、二、三排各種上2、朵蘑菇,并列出算式,寫出得數。
師:種完了蘑菇,現在我們把蘑菇放到旁邊,小熊維尼還想種蘿卜,開始行動吧。
第二遍,種蘿卜。(指導方法同上)
第三遍,包子香噴噴。小朋友們忙碌了一天,肚子餓極了,小熊維尼和它的朋友做了包子來招待我們,請小朋友們做《操作冊》第45頁的活動“包子香噴噴”。師:我們吃的好飽啊,出來運動運動,小熊維尼請我們吃了香噴噴的包子,為了感謝它我們去超市買禮物,現在我們把禮物送去給它吧。
3、交流小結,收拾學具。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相同數連加,所謂“相同數連加”就是幾個相同數連加的加法算式。小朋友們回家也要跟爸爸媽媽一起來試一試做題。小熊維尼的忙我們已經幫完了,現在我們就可以回家去了,好了,下課,請小朋友收拾學具,喝水、上廁所。
活動延伸:
1、完成《操做冊》第6冊第45—46頁的活動。
2、在區角放彩色珠、雪花片、點卡等材料,讓幼兒用多種形式操作。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11
活動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2.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學習正確計數。
3.能與同伴分享合作,協商解決遇到的問題。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來自幼兒真實生活的錄像片段--"跳繩比賽爭執瞬間",記錄紙和筆。
2.經驗準備:活動前請幼兒和家長一起搜集有關體育比賽的資料,觀察了解各種比賽的過程和名次確定的方法;幼兒已有跳繩和跳繩計數的經驗。
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通過實踐,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在不斷增強計數興趣的過程中學習正確計數。準備運用實踐體驗法、討論法與游戲法突破這一重點。
2.難點:能夠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準備運用啟發提問法、活動延伸法突破。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觀看錄像,進行討論。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段錄像,請你們看一看,錄像中發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錄像后提問:
(1)錄像中的小朋友因為什么事情發生了爭執?
(2)為什么會出現跳繩計數不清的問題?
2.第二遍錄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兒觀察跳繩速度與計數速度的對應關系,分析現場計數時出現的問題。
提問:
(1)為什么會出現跳繩計數不清?問題出在哪兒?
(2)如果是你,會怎樣為跳繩計數?
3.小組實踐,集體分享:如何使跳繩計數更準確。
(1)幼兒分組活動,每組取一根跳繩。幼兒可以邊實踐,邊商討計數方法,并通過圖畫標記等形式記錄跳繩計數的方法。
(2)集體分享
a.分享探索過程,如:
開始計數時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
你們是怎樣想出解決辦法的?
b.分享計數方法,如:
看跳繩小朋友跳動的腳計數;
看跳繩小朋友起伏的頭計數;
看跳繩小朋友掄繩的雙臂計數。
這幾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c.討論計數注意事項,如:
跳與數要對應上;
踩繩或一腳跳過另一腳沒跳過,不能計數;
記清楚小朋友跳過的數,再往下接著數,并說出最后計數結果。
4.分組學習跳繩計數,請小朋友根據自己的意愿嘗試跳繩記錄方法,還可以探索和發現新的方法。
5.討論:還有哪些運動項目是通過當場計數來統計結果的?
如:幼兒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戲;體育項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賽等。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繼續運用計數方法解決體育比賽及生活中的問題,如值日生發碗筷、取午點等,并用繪畫、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記錄下來,張貼到主題墻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動反思:
首先,本次活動將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真實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突出科學領域學習"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的特點。通過探索"跳繩計數方法"的活動,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使幼兒從研究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及數學學習的無窮樂趣。
其次,活動過程符合《綱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兒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品質。
第三,活動過程體現了《綱要》和《指南》倡導的以幼兒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幼兒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作用由"教授"轉變為"支持"和"引導"。
教案大班數學活動方案篇12
1.學習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重量。
2.在探索過程中,能正確判斷并用語言表達物體的輕重。
3.體驗采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與成功感。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懂得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重量。
活動準備:
皮球、鐵球天平、大棉花球、小磁鐵、積木、卡片;幼兒用書第5頁《比輕重》。
活動過程:
1、猜一猜,誰輕誰重。
教師出示幾組物品,讓幼兒猜猜物品的輕重并用卡片記錄猜測的結果。
(裝有大小不同的積木,大小相同的皮球2個、鐵球一個、一個大棉花球、小磁鐵、2個完全相同的杯子和一定量的水)
2、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掂一掂大小一樣的皮球和鐵球,你感覺有什么不同?
幼:鐵球重,皮球輕。
比較大棉花球與小磁鐵,幼兒比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輕,小磁鐵重。
師:掂一掂,大棉花球和小磁鐵,又是怎樣的感覺?
3、比一比,誰輕誰重。
(1)幼兒自由探索和操作,比較不同物體的輕重并用卡片記錄比較的結果。
(2)與同伴分享交流操作成果。
教師小結:
判斷物體的輕重,是可以用掂一掂、試一試、比一比等自然測量方法的。
4、生活中的運用。
為幼兒提供兩個完全一樣的水杯,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1)先比較、判斷兩個水杯的重量。
師:請幼兒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覺怎么樣?
幼:一樣重。
(2)分享交流
5、活動延伸
帶領幼兒到戶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較輕重,到兒童樂園玩蹺蹺板,比較自己與同伴之間的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