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施方案
2.愿意思考并積極探索常見可溶物在水中溶解的現象。
3.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并愿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每人1小杯水,1塊方糖。
2.用于攪拌的湯匙。
活動過程:
1. 觀察方糖溶解過程,引起興趣。
教師:桌上有什么?糖是什么樣子的?如果把糖放到水里會怎么樣?(幼兒大膽猜測)。
先讓幼兒品嘗一下水,明確水是沒有甜味的,然后讓幼兒將方糖放入水中,觀察糖在水中的變化,幼兒自由表達和交流自己的發現。
2.師幼討論方糖溶解的現象。
教師:你們剛才看到方糖放到里怎么樣了?
教師:方糖真的沒有了嗎?猜一猜,它到哪里去了?
教師:水應該是什么味道的?讓幼兒再次嘗一嘗水的味道。
3.教師聯系其他溶解現象,拓展幼兒經驗。
教師:除了糖。你還知道什么東西像糖一樣在水里會化掉呢?
教師:這些飲料是什么?拿出各種事先沖好的各種飲料,引導幼兒猜測。
每組幼兒自由選擇一種飲料粉末進行嘗試。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觀察顆粒狀的飲料,溶化時水的顏色變化狀況。
科學實施方案篇2
【內容與要求】
1、在游戲中,觀察與辨別動物的不同皮毛,發現其明顯的花紋特征。
2、愿意用簡單的語句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活動模式】感知體驗式
【運用策略】情境貫穿策略,音畫結合策略。
【設計思路】
小班幼兒喜歡親近各種常見的動物,對動物明顯特征的關注更多來源于皮毛花紋的辨別,但是對于較相似的花紋會出現混淆,因此有必要開展此次活動,以“互動式多媒體設備”為依托,引導幼兒在觀察、比較中辨別動物的不同皮毛,發現花紋的明顯特征。
本次活動是小班教研實踐活動的第三研,在前兩研的基礎上,以多媒體課件的進一步調整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同時發現問題為:部分幼兒對點狀和塊狀花紋的辨認度有困難;第三環節中動物舞會出現提供動物過多,幼兒挑選有難度等現象。因此作以下調整:
(1) 將舞蹈音樂進行創編修改:歌詞內容為可替換的“我們穿著點點衣,快來跳個舞”,以歌詞引導幼兒進行辨別,指向明確。
(2) 調整第二環節的重點提問等,突出“點點”“塊狀”“條紋”三種花紋的比較觀察。
(3) 對部分動物的花紋進行更清晰的呈現,突出塊狀與點狀的不同。
(4) 第三環節中提供與前環節不同的動物每人一份,增加層次性和挑戰度,是活動的進一步驗證。
【材料與環境創設】
1、課件:動物花花衣
2、小動物圖片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認識朋友
1、情境導入:
導入語:動物王國要舉行舞會,看看哪些動物朋友來了,和他們打個招呼吧。
小結:想參加舞會的動物朋友可真多,有老虎、獵豹、斑點狗等。
二、邀請朋友
1、找找花花衣:
要求:找找身上有花紋的動物參加舞會。
將邀請函和動物連接。
嘗試用較完整的句子邀請動物朋友:___,你有花花衣,請你來跳舞。
2、區分花花衣
(1)點狀花紋:
1)重點提問:舞臺比較擁擠,這次請穿著小小的,一點一點衣服的朋友來跳舞,該請誰?
(斑點狗、獵豹)
2)課件驗證
3)小結:原來斑點狗和獵豹穿著點點花紋的衣服,一點一點真可愛。
(2)條狀花紋
1)重點提問:斑馬也等不及了,它身上的花紋像什么?
誰的花紋和斑馬的一樣?
2)課件驗證
3)小結:原來斑馬和老虎穿著條紋的衣服,一條一條真神氣!
(3)塊狀花紋:
1)重點提問:還剩下兩個動物朋友,它們的衣服和點點的衣服有點像,但是不一樣,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2)觀察比較
3)小結:原來,奶牛和長頸鹿的花紋大大的,一塊一塊的,穿著塊塊衣服真特別!
(4)小結:今天來參加舞會的動物朋友真漂亮,斑點狗和獵豹穿著點點花紋的衣服,奶牛和長頸鹿穿著塊塊花紋的衣服,老虎和斑馬穿著條紋的衣服,一起跳舞真熱鬧。
三、參加舞會
1、還有一些身上有花紋的動物朋友也趕來參加舞會啦,看看有誰,它穿著什么衣服?
2、播放音樂,幼兒辨析花紋特征進行舞蹈。
要求:聽清楚要請穿著什么衣服的動物朋友來跳舞。
3、幼兒參加舞會。
科學實施方案篇3
1.通過操作發現土豆沉浮的現象,感知鹽的多少與土豆沉浮的關系。
2.在實驗中學會觀察現象并記錄,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現象。。
3.喜歡探索身邊的科學現象,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鹽水、清水每組各一盆;土豆每人2個;裝有清水的盆子每人一只、勺子每人一只;每組一盆鹽;記錄紙、筆。
活動重點:
通過操作發現土豆沉浮的現象,知道土豆在鹽水里能浮起來。
活動難點:
感知鹽的多少與土豆沉浮的關系,在實驗中學會觀察現象并記錄,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現象。
活動過程:
一、通過對比操作,了解土豆沉浮,激發幼兒興趣。
1.我們大一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今天老師請你們去做一個小實驗,后面的桌子上放著兩盆水,請你們每人拿一個土豆,分別放進兩盆水里,仔細觀察土豆在水里會怎么樣?
3.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4.你們剛剛玩的時候,你發現你的土豆在水里怎么樣了?
5.小結: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發現了土豆放在兩盆水里有浮上來和沉下去的兩種不同現象。
5.那為什么會這樣呢?讓土豆浮起來的水有什么秘密呢?
二、做一做土豆沉浮的實驗(探究操作鹽的多少與浮力的關系)
1.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土豆、清水、鹽,這些材料能讓土豆浮起來,你們想試試嗎?
2.交待實驗規則:用勺子取鹽時,取滿滿的一勺,然后用筷子刮平,放入水中,多攪拌幾下,讓鹽溶解到水里,把土豆放進去,仔細觀察土豆能否浮起來?如果浮起來用“↑”(往上的箭頭)表示,如果沉下去用“↓”(往下的箭頭)表示,并記錄你用了幾勺鹽。
3.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4.展示記錄結果,交流、討論。
5.小結:原來要讓土豆浮起來,加一點點鹽是不行的,要有一定量的鹽。
三、再次實驗,體驗成功的樂趣。
1.剛剛我們沒有讓土豆浮上來的小朋友你可以在去試試看,讓你的土豆也浮起來。其他小朋友可以去幫幫他們。
2.這次你們的實驗成功了嗎?
3.展示記錄結果,交流。
四、延伸
1.那除了鹽,還有什么溶化在水中,也會使土豆浮起來?
2.請你們回家用你們剛才說到材料回去也做做實驗,明天把結果告訴我們。
科學實施方案篇4
1、 感受樹葉的多樣性,認識一些落葉樹和常青樹,并且能進行分類。
2、 幼兒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常青樹和落葉樹的特征。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㈠落葉樹圖片:水杉,銀杏,梧桐,楊樹,白楊,柳樹等;
㈡常青樹圖片:松樹,萬年青,竹,羅漢松、香樟、桂花等。
2、課前請家長與幼兒一起上網、查閱資料尋找常青樹和落葉樹,并向幼兒介紹一種樹(名稱、生長環境、四季是變化、樹葉的形狀、樹的種類),幫助幼兒積累經驗。
3、每個幼兒帶一張秋天常青樹或落葉樹的圖片。
4、《找朋友》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
1、現在是什么季節啊?(秋天)你看見了大街上什么東西變化最大?(樹葉都飄落下來)其實,樹的種類有很多,有常青樹,有落葉樹。
二、師幼一起觀看ppt課件并討論。
1、出示水杉和松樹的圖片,這兩棵樹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到了秋天松樹的葉子還是綠色的呢?(一年四季都有綠葉的樹,我們就叫它常青樹;到了秋天樹葉變黃,從樹上掉落下來的,叫落葉樹。)
2、出示萬年青和銀杏的圖片,說說這兩棵樹有什么不一樣?這兩棵樹哪一棵是落葉樹?哪一棵是常青樹?為什么?
3、出示梧桐和香樟的圖片,說說這兩棵樹有什么不一樣?這兩棵樹哪一棵是落葉樹?哪一棵是常青樹?為什么?
4、出示楊樹和竹的圖片,說說這兩棵樹有什么不一樣?這兩棵樹哪一棵是落葉樹?哪一棵是常青樹?為什么?
5、出示白楊和羅漢松的圖片,說說這兩棵樹有什么不一樣?這兩棵樹哪一棵是落葉樹?哪一棵是常青樹?為什么?
6、出示柳樹和桂花樹的圖片,說說這兩棵樹有什么不一樣?這兩棵樹哪一棵是落葉樹?哪一棵是常青樹?為什么?
(依次出示ppt圖片,讓幼兒對比后從樹葉的形狀、顏色或是其他方面,說出兩棵樹的不一樣,從而得出是常青樹還是落葉樹。)
三、幼兒介紹自己收集的樹的圖片。
1、你這棵樹的叫什么名字?樹葉是什么形狀?
2、這棵樹喜歡生長在怎么樣的地方?
3、它是常青樹還是落葉樹?為什么?
四、游戲《找朋友》
幼兒手拿收集好的樹的圖片,在《找朋友》的音樂聲中,去尋找與自己樹種相同的幼兒,音樂停時,教師檢查是不是每個幼兒都找對了,幫助找錯的幼兒及時糾正過來。
延伸:音樂活動
一半幼兒扮演常青樹,另一半幼兒扮演落葉樹。讓幼兒隨音樂表演樹葉一年四季的變化,當到了秋天,扮演落葉樹的幼兒隨著秋天慢慢的表演樹葉飄落、搖動、翻滾的動作。
科學實施方案篇5
1、了解瓢蟲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蟲的命名方式。
2、學習用目測撕的方法撕出瓢蟲的外形特征,鍛煉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各色手工紙,糨糊,抹布,瓢蟲圖片若干。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學習制作瓢蟲。
活動難點:瓢蟲的命名方式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出示圖片
1、提問:你們看,今天老師請來了誰(瓢蟲,先出示7星,介紹完之后再引出它還有很多朋友,我們來看看它們長的什么樣?)
2、你們仔細看看,他們長得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形狀一樣,背上的花紋不一樣)
3、小結:瓢蟲是一類非常漂亮的甲蟲,圓圓的身體,鞘翅光滑或有絨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紅色或黃色的斑紋,或紅色、黃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紋,但有些瓢蟲,鞘翅黃色、紅色或棕色,沒有斑點;體長通常在1-15毫米之間。
4、逐一介紹瓢蟲:這只背上的花紋是怎么樣的----它叫__瓢蟲(7星是益蟲,其它都是害蟲)。
5、教師小結:我們見到或捉到瓢蟲時,往往會數一數鞘翅上的斑點數,隨后會說幾星瓢蟲,有時這種方法真的管用。因為瓢蟲的種類很多,不易記住名字。一般只要數一數鞘翅上的斑點或條紋,說幾星或幾條瓢蟲就可以對69.2%。不管怎么樣,我們看到瓢蟲時,還是要數一數它的星點數。
(二)制作瓢蟲
1、講解方法:
(1)教師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這只是什么瓢蟲?”
“這張作品看上去和平時的剪紙作品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議論,教師告訴答案是用目測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蟲的邊線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樣光滑。
2、嘗試新方法:
(1)教師講解目測徒手撕瓢蟲的方法:
可以將紙對折撕出完整瓢蟲身體。
可以將瓢蟲的身體分開表示在飛。
撕貼完成后,添上瓢蟲的花紋、眼睛、觸角。
(在粘貼瓢蟲時,要呈現瓢蟲的不同方向,使畫面生動。為表示瓢蟲在飛時,可以粘住瓢蟲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兒操作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3、展示欣賞
幼兒介紹自己作品,欣賞同伴作品。
(這只是誰做的,這叫什么瓢蟲,哪里最可愛,我們給他取個好聽的名字)
科學實施方案篇6
1.通過游戲,探索讓蛋立起來的方法。
2.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興趣,發展幼兒想像力與動手能力。
3.樹立自信心,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熟蛋若干,沙子、瓶蓋、玻璃瓶、積木、碎布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雞蛋寶寶的圖片,激發幼兒興趣。
師:瞧!它是誰呀?蛋寶寶遇到一個難題,它也想跟小朋友一樣站起來做游戲,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
(二)自由探索,尋找蛋站立的方法。
1.請幼兒討論思考。
2.每位幼兒一個蛋,幼兒探索,尋找在桌面上讓蛋站立的方法。教師觀察、鼓勵。
3.幼兒交流操作方法。
4.教師根據幼兒操作、交流情況作簡單小結。
5.提出問題:有沒有不把蛋磕破就讓蛋寶寶站立起來的方法?
(環節簡析:對于幼兒來言,身邊的事物和現象都能成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是他們每天能遇到,每天都會做的事。小班的幼兒特點是游戲貫穿一日生活,也就是說小班幼兒的活動開展離不開游戲,所以組織科學活動也同樣要以游戲形式進行,教師的語言也要以游戲口吻去組織,讓幼兒在玩中利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發現,去了解。)(三)提供不同材料,請幼兒再次尋找讓蛋立起來的方法。
1.出示并介紹為幼兒準備的各種材料。提醒幼兒注意事項:輕拿輕放、不將沙子亂撒。
2.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試驗。
3.教師觀察指導,給幼兒提供幫助。引導幼兒使用各種輔助材料讓蛋站立。鼓勵幼兒多試、多想、多觀察。
4.幼兒相互參觀,交流方法。
5.師幼共同總結讓蛋站立的各種方法。
(環節簡析:豐富多樣的材料可以讓幼兒有更多地選擇,更好地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在活動中,我們準備了豐富多樣的材料,孩子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去選擇材料和決定用材料做什么,不僅有利于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按自己的新想法去解決問題,去發明,還有助于幼兒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能有新發明,能支配材料的,能解決問題的人,并使得幼兒有成功感。)活動延伸:
蛋寶寶送禮物。
科學實施方案篇7
1. 初步了解蚯蚓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及作用。
2. 能大膽地用動作表現蚯蚓的形態特征。
3.培養幼兒喜愛、愛護蚯蚓的情感。
活動準備:
1. 故事《誰松的土》多媒體課件。
2. 有關蚯蚓的圖片和視屏。
3. 神秘的盒子,若干條活的蚯蚓 活動過程:
一、準備活動。 手指游戲:叮叮噹噹。
二、欣賞故事《誰松的土》
1.播放多媒體課件:故事《誰松的土》。
2.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了解蚯蚓的作用。 教師提問:小桃樹怎么了?(不知道是誰幫它松的土)小桃樹都見過哪些小動物?(觀看課件:蝴蝶、蜜蜂、啄木鳥、小灰兔、大象)它是怎么說的?(謝謝你,是你幫我松的土嗎?)小動物是怎么回答的?(我不會松土,我只會……)到底是誰幫小桃樹松的土?(蚯蚓)
3. 教師:咦?小蚯蚓去哪了呢?(課件上沒有小蚯蚓的圖片) 讓我們一起來找找小蚯蚓吧!可是小蚯蚓長什么樣子?你們見過小蚯蚓嗎?教師個別提問。
4.教師在平板電腦上顯示蛇、蚯蚓、毛毛蟲的真實圖片,請幼兒上來圈一圈,哪個是蚯蚓。(幼與電腦互動)我們把小蚯蚓找出來就知道它長什么樣子了。
三 認識小蚯蚓
1.教師:聽!這個盒子里有聲音,是不是蚯蚓藏在里面跟我們捉 迷藏呢?讓我們把它打開。(請一個小朋友用拳頭捶開)
2.教師:原來小蚯蚓真的藏在里面,那小蚯蚓長什么樣?它有什么特征?它是怎么松土的?請小朋友們一起來探索。(教師出示活的蚯蚓,請孩子們帶著問題去觀察,教師適時引導。)
3.請幼兒說說蚯蚓的形態、特征。(蚯蚓細細長長像蛇一樣,頭尖尾圓。顏色是紅色帶點黑色、半透明的。)
4.蚯蚓是怎么走路的?(教師播放視頻)請小朋友學一學。
5.蚯蚓它吃什么呢?是怎么松土的?(教師播放視頻)請小朋友學一學。
6.蚯蚓的生活習性是怎么樣的?(教師播放視頻)
四、引導幼兒大膽表現學蚯蚓爬,松土,吃東西。 教師:“你們看!在那邊有一片花園,花園里的小花、小草都快長不動了。泥土太硬了?我們一塊去幫它們松松土好嗎?”“你們的位置上有好多好吃的樹葉,讓我們爬回位置上去吃吧!”
五、教師小結
1.蚯蚓它生活在土壤中,它能夠幫助植物松土,讓植物快快長大。
2.既然蚯蚓是植物生長的好幫手,是我們的好朋友,那我們就應該好好愛護它,當你去花園去土地上玩看到它時,可別傷害它喲!
科學實施方案篇8
1.嘗試用保鮮袋抓空氣,感受空氣是會動的、無所不在的。
2.用空氣袋自制玩具,體驗自制玩具進行游戲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學習讓口袋鼓起來。
活動準備:
1.保鮮袋、夾子每人一份,彩色紙若干
2.小碗每組一只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活動
1.師出示保鮮袋:這是什么?
2.師:對,這是廚房里用的小口袋,平時是用來裝食物的。不過今天它要來跟我們小朋友做游戲。可是小口袋說餓了,想吃的飽飽的再來玩游戲。
二、嘗試活動:裝空氣,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1.出示鼓的口袋:看,這只小口袋吃的飽飽的了,你們知道小口袋吃了什么才這樣胖乎乎的呢?(有氣)
2.幼兒自由猜想。
3.師小結:對了,因為小口袋吃了空氣,所以才變得這樣胖乎乎的。
4.今天來了很多小口袋,請小朋友自己來想辦法來讓小口袋吃空氣,讓小口袋吃的飽飽的。
三、幼兒第一次裝空氣,感受空氣會動。
1.師:想一想怎么樣才能讓小口袋吃的飽飽的?
幼兒說,然后嘗試。
2.操作后提問:你的小口袋吃到空氣了嗎?
3.不成功的說說為什么?為什么氣很快就逃走了呢?(手要很快抓住袋子的嘴巴)
4.請成功的小朋友說說是怎么做的?
5.你讓小口袋吃飽了,你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好辦法?
6.請以幼兒示范,其他幼兒一起學著做。
7.教師總結:把袋子的嘴巴張開,上下晃動;1、2、3抓住嘴巴,擰一擰,不要讓氣逃走哦!
8.幼兒跟著一起做。
9.我們把口袋的嘴巴放開,會怎么樣?
10.一起放開口袋,放走空氣。
11.小結:原來空氣是會動的。
四、第二次裝空氣,感受空氣是無所不在的。
1.你剛才在哪里抓到空氣的?(在自己的座位旁邊抓到了空氣)
座位的哪里抓到空氣了?那座位的這邊有沒有空氣呢?
娃娃家里有沒有?鋼琴這里有沒有空氣?圖書角那里呢?
2.幼兒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動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氣。
師:小口袋吃飽了以后帶著它到老師這邊來。
3.提問: 你的小口袋在哪里吃到了空氣?
小結:空氣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在我們的四周圍、教室里、外面都有空氣。
4.師示范,請幼兒用小卡子卡住袋口。
5.小口袋休息。
五、自制活動
1.出示裝飾上彩條的空氣袋,師:閉上眼睛,1、2、3,看看胖娃娃變的怎么樣了?
師小結變成了一個漂亮的風箏娃娃,怎么變得呢?
2.打扮胖娃娃:長尾巴長在哪里?(長在袋子的嘴巴上還是身體下面?)拿起長飄帶,脫去白衣服,輕輕按上去,按在身體的上面、下面中間都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彩帶的顏色和數量:老師裝了幾根彩帶啦?是什么顏色的呢?)脫下的白衣服放在小碗里。
3.提醒幼兒在遇到困難時可以相互幫助,也可以勇敢的請客人老師幫忙。
六、戶外游戲活動
1.師:你可以和口袋寶寶怎么玩?(拋、拍、吹、跑等)
2.幼兒自由玩
師:我們帶著口袋寶寶出去玩吧!看誰的玩法多。
活動建議:
1.抓空氣對小班幼兒來說有點難度,要強調晃以后快速抓緊袋口。
2.感受空氣無所不在這一特點時要從幼兒的身邊慢慢逐漸擴大到周圍,讓幼兒有比較直接的感受。